刘燕虎:拂开岁月的尘埃 ——参与陵川县政协文史资料整理工作手记
发布时间:2024-11-07 15:48:48
这一小段文字,是写给自己的。
每次动笔之前,总会思考同一个问题,这些字为谁而写?为什么要写?其实答案也大抵相同,为了记述一些与琐碎平淡稍微有所不同的经历,以拂开岁月的尘埃,穿行于过去、当下和未来。
今日之记不为别事,只说自己参与陵川县政协文史资料整理工作中的一些所思所感,毕竟自己深深热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曾经鲜活的人物,依然壮美的河山、依然流淌的时光,都是值得我们记住的。
人的生命形态,是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真正能留下深刻回忆的,可遇而不可求。虽然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是2016年的事,但在较早的2011年左右,我便开始有意无意地参与到政协文史资料的整理工作中,尤其是2015年参与《陵川县政协志》编纂期间,对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有了最为系统、最为直接、最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的开端,要追溯到1959年4月1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会议闭幕当天,举行了60岁以上委员茶话会,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当年7月,全国政协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从此,征集、整理和出版以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的文史资料工作在全国政协和各级地方政协陆续展开。
依据1982年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1984年5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陵川县委员会成立,内设文史资料委员会。换言之,本县的文史资料研究肇始于县政协成立之初,而县政协的成立,也为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出版等工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和极其深厚的土壤。
总览1984年至今的40个春秋,政协陵川县委员会共组织编辑和出版了36种(册)、共1000余万字的文史资料,大略可分为文史资料系列、古陵揽胜系列、《政协志》系列、郝经研究系列和地方文化系列5大类型。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保持独特性、体现地方性、注重现实性、富有可读性的宗旨却始终未变。这些宝贵的资料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在发挥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重要作用的同时,对研究陵川历史、传承陵川文化、服务陵川建设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极具历史价值的地方文化史料的发掘性、抢救性整理工作,极大地保护和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存。对我个人而言,尤其偏爱1998年至今整理出版的《天风海涛——中国·陵川·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代学问大家陵川郝经》等7种关于郝经研究的系列书籍,以及从1987年就开始且直至当下从未间断的第1—7辑《文史资料》、文史资料特辑《我记忆中的陵川》《陵川县红色文化录》。
细想想自己喜欢这两个系列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喜欢历史,二是喜欢当代。也许这两点可以合为一点,就是自己愿意在阅读中“实现与当事人的对视与对话”。
关于历史,古今中外留有许多名言,甚至还有一些惊人的相似,能够跨越时空、跨越地域。1400多年前,大唐名臣魏征曾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语出《旧唐书·魏征列传》)。而当代日本小说家小林泰三在其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看海的人》中,也写下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思考将来该做的事。”但无论是谁,都透露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读史,可以让我们多出来一双眼睛,多出来一些经历,多出来一点启示。作为陵川人,无疑应该对这片土地上曾经涌现出来的历代乡贤有些具体的认知。自唐咸通始,经宋、金、元、明,至清同治年间,先后出现过93名进士,尤其是金元时期不到200年的时间内,名臣辈出、名士辈出、名流辈出,共涌现出本土状元6名、进士55名,其中,郝经(1223—1275)是这一时期最突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历史解读的重点是某些关键人物在某些关键时刻的抉择。郝经一生勤奋苦读,修身养德,博古通今,著作涉及政治、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开创性地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在编纂这些文史资料的过程中,从他的经历、他的著作、后世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所阐释的论文中,更能体会其身上散发出来的穿透历史尘埃的那束光辉。
关于当代,当代就是不断前行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过:“不知道中国的昨天,就不知道中国的今天;不知道中国的今天,就不知道中国的明天。”陵川文史资料系列书籍中,各篇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本县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政协陵川县委员会成立40年来巨大变化的亲历者、亲见者和亲闻者,他们或亲口陈说、或述诸笔端,内容涵盖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宗教、环境、灾害、区划变更、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议、文献、人物活动等内容,以及对陵川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既有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要会议或有关内容所作的集中叙述,又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作出适当的追述或延伸,很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全貌。可以说,陵川文史资料系列书籍全方位、立体化地梳理了陵川解放至今纵向与横向的发展脉络及深厚内涵。不管是在读稿的过程中,还是在参与撰写、编辑甚至汇总的过程中,我经常有一种错位感、代入感甚至是穿越感,经常不由自主地神游其间——如果换做是我,在那样的时间和环境下,会怎么思考?怎么选择?怎么工作?
陵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美,人杰地灵。40年来,我们县政协在每个时代都有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史资料面世,每个时代的文史资料都紧紧围绕“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主题,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这36种(册)、共1000余万字的文史资料,全方位集中保存、宣传了值得我们陵川人记住并珍藏于心的东西,就像是一面镜子,体现了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岁月和情怀。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陵川县政协40年来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生动写照呢?能够零距离地接触到我们陵川珍贵的文史资料,能够以一名政协委员的身份参与到这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中,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积淀和提升。
读懂历史,就是为了珍惜当下;读懂历史,就是为了思考未来。拂开岁月的尘埃,透视40年来我们整理出版的文史资料,不难看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遵循客观规律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又有违背自然规律遭受挫折的沉痛教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不可缺少、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从经验型史料中受到鼓舞和鞭策,更要从教训型史料中引人深思和启迪。
唯有此,才能不忘初心;亦唯有此,方可继续前行。
是以记。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陵川县政协常委、陵川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工艺美术股股长)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