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调研报告(摘要)

发布时间:2023-09-20 16:58:11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系统谋划的“四大牵引性工程”之一,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对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市政协高度重视,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孟贵芳亲自安排部署,成立由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2023年3月至8月,由市政协孟贵芳主席亲自带队,围绕摸清沁河基本情况、总结先行区建设成绩、收集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多次深入阳城、沁水、泽州现场调研;同时组织调研组成员赴北京门头沟区、通州区,江苏南京、徐州市,长治沁源县等地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组织市政协常委、部分住晋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开展集中视察,凝聚思想共识;组织召开市政协八届七次常委会议,开展协商议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沁河流域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沁河是黄河13条重要一级支流之一,山西省第二大河,山西省水质最优河流,是晋城市的母亲河,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饮用水源地。

沁河发源于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自北向南流经长治市沁源县、临汾市安泽县、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泽州县后进入河南省,经武陟县汇入黄河。沁河干流全长485公里,山西省境内干流长363公里,晋城段总长168公里,流经晋城市3县13个乡镇,谷深流曲,河谷一般宽200到500米,两岸山高50到100米,平均比降2.4‰至3.6‰。沁河年平均径流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60%左右集中在每年的7至9月份,也是洪水的发生期。

沁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国家“三区四带”黄河重点生态区、华北地区重要水土保持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沁河流域总面积13532平方公里,山西省境内面积12304平方公里,其中:长治2283平方公里,占18.6%;临汾2218平方公里,占18.0%;晋城7803平方公里,占63.4%,其中不计算丹河流域范围的面积为539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人口6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9%。

进入新时代以来,沁河流域上游的长治沁源县,建设了国家湿地公园,明确了源头保护区面积61平方公里。沁河流域下游的河南省济源市、焦作市,为治理沁河修筑了150多公里长的堤坝,成为沿线两岸农业、工业、文旅业发展的强势区域。沁河流域中游的晋城市,目前正以生态修复、河道治理、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打造一条引领区域发展的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沁河在晋城市大体可分为三段:北段是张峰水库至郑庄段,中段是端氏至润城段,南段是白桑至省界段。北段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较好,基本无工业污染企业。南段以自然山水状态为主,以农业、文旅产业为主,生态环境好。中段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和关键,村镇人口密集,文物古堡名镇名村集中,产业集聚,开发建设强度大,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存在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系统规划,缺乏治理统筹。二是生态本底薄弱,资源交互冲突。三是传统产业过重,发展活力不足。四是文化利用不足,价值转换缺位。

二、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总体情况

2021年以来,新一届晋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着眼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着力于区域的城市竞争策略,聚焦打造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这一宏观战略构想,坚持系统化、市场化、生态化、特色化、精细化、品质化“六化工作方法”,全面、系统、集成谋划推动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重要意义

——建设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是践行两山理念,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沁河流域是黄河重点生态区、黄河文化重要承载区、资源富集区“三区”叠加之地。加快推进百里沁河经济带建设,就是坚持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核心,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沁河“水质好起来、水量丰起来、风光美起来”。沁河流域古堡保存完整度好,享有“东方古堡”美誉,是晋城历史文化精华之所在。将秀美自然山水与深厚人文资源完美融合,能够让沁河流域率先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旅游示范区。

——建设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是响应国家战略,应对区域竞争的现实需要

沁河流域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范围内,是晋城市西部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极佳的资源禀赋、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强的经济活力,为沁河打造成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先天条件。加快推进百里沁河经济带建设,全力推动中央和我省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在晋城落地落实,抢抓这一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工程建设机遇、重点产业发展机遇、重要政策支持机遇,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提供了强大动力。

——建设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是顺应发展趋势,推动晋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

随着丹河流域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沁河流域成为晋城现今及以后发展的重要依托。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的打造将极大带动和辐射周边区域协同高效发展,极大促进自然生态、城市建设、工业生产、文化旅游等多种资源融合发展,实现交通、市政等设施共建共享,形成上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成为市域新的经济增长极。要积极培育本土化的煤层气工程服务企业和煤层气装备制造企业,做优做强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煤层气全产业链,促进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规划情况

2021年2月至12月,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完成《晋城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产业、生态、交通三个专项规划,明确了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目标,即到2035年,将百里沁河生态带建设成为“两山”理论的样板、山水人文的画卷,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打造“美丽山西”的建设样本。规划于2023年1月17日经晋城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到2027年,谋划实施项目79个,总投资269亿元。

为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实施,2022年5月起,编制了先行区实施方案和水利、景观等专项设计,统筹推进河道治理、生态修复、设施配套、交通优化和产业集聚等。

目前已启动干流50公里核心区整体提升,并按照“抓中间带两头”的工作思路,选取市域沁河干流中段,在村镇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占比大,生态负债重,系统治理要素齐备,矛盾突出,最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20.2平方公里区域,划定先行区,先行先试,破题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三、先行区建设情况

托“指挥部+公司”的工作机制、统筹化推进、常态化调度,围绕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一核两带、六轴多点”和先行区“一脉五核”的空间结构,从河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提升、设施完善等方面谋划项目。自2022年先行区建设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班,采取定时召开工作调度会和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的形式,强力推进规划设计、廊道廓清、项目前期等各项工作。共拆除、搬迁各类企业、单位、养殖场、废弃闲置建构筑物52处,腾退用地690余亩;同步流转农地3900余亩,调整基本农田390亩,新增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规模458亩。

今年以来,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行区聚焦润城核心、三河口节点和沁河干流“两点一线”,统筹河道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滨河景观风貌和游憩体系打造、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内外交通体系和旅游道路体系建设,启动实施项目22个,其中阳城县实施9个,沁水县实施13个,总投资37.13亿元。划定先行区以来,各项工作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进展迅速,成效明显。

四、先进地区经验做法

2023年5月14日至19日,调研组就如何高质量建设我市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先后对北京市门头沟区、通州区,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的河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学习考察。7月21日至22日,调研组又到沁河源头的沁源县就河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在考察过程中,对比晋城的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边考察边讨论,一致认为,北京、江苏两地虽然与我市在要素禀赋、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在尊重自然条件、注重生态恢复、带动沿河发展等共性特征上有很多可借鉴之处,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一是高度重视规划统筹,做好全流域顶层设计。无论北京的永定河还是南京的秦淮河,无一不是首先从全流域的概念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联动管理、联合实施,保障了河流治理的同步推进,科学调度。

二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生态治理。北京市门头沟的永定河山峡段,通过对现有滩地、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增绿促流,改善了永定河砂石遍地、风起扬沙的现状,实现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增强了山峡段的水源涵养功能。同时通过河底子槽种植水生植物,保留或营造坑塘、湖泊、湿地、溪流、林地等多种形态,创造生物多样性环境。

是实施过程优先保障安全,治理过程坚持久久为功。北京地势西高东低,位于东部的通州区每年汛期都面临着较大的排洪压力。为保障城市副中心城市安全,“通州堰”综合水利项目的实施,将使城市副中心防洪标准从现在的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建成安全可靠、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从而从根本上护卫副中心的城乡安澜。南京的秦淮河自2002年实施整治以来,二十余年常抓不懈,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治理任务,“1号工程”始终聚焦秦淮河治理,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四是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北京通州区在治理大运河的同时,创建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打造了大光楼、二号码头、漕运码头等五大特色主题片区和水、陆两大特色环线,景区文创店、葫芦湖等景点已成为游客打卡点。同时,做精做优运河沿线乡村旅游,推动沿线村庄文化资源梳理与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提高站位,立足长远,锻造安全沁河

沁河治理关联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不在一朝一夕,要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分段实施。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认识提升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从事关区域全局的安全发展观来审视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统筹黄河干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汾河、沁河等重点支流防洪安全”的要求。二是要在治理机制上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沁河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要牢固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确定沁河两岸的发展规模,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沁河治理的可持续进行。三是要注重水安全治理和水环境治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张峰水库至郑庄段做好蓄水工程,端氏嘉峰至润城段做好缓解工程,下游段做好疏浚工程。

(二)尊重规律,融入自然,营造生态沁河

沁河的河岸生态修复,要坚持恢复自然生态为先的理念,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守护“绿底色”,做好“水文章”。沿沁河主河道构建完备的生态廊道。一是合理调整治导线,清退治导线内建设用地,以提高沁河生态廊道连接度。二是要保障生态廊道宽度,完善两岸护岸林建设,注重原生态物种的使用。三是可参考永定河的王平湿地建设,选择条件合适的滞洪区,通过生态湿地的形式进行生态修复及功能转换,形成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等主题公园。

(三)挖掘历史,彰显特色,塑造文化沁河

沁河沿岸地方文化资源密集,建设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的同时,将沁河文化带的打造同步推进,描绘灿烂的历史人文画卷。以文为魂,串珠成链,打造独具沁河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让文化引领旅游,促进旅游提质升级。一是依托沁河流域流传的多种中华民族远古神话,打造一条以八里坪遗址、张峰水库、沁河牧场为主要节点的中华传统文化寻根养生之路。二是依托沁河古堡文化、耕读文化等,打造集观光、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融合的历史文化展示区。三是在沁河南段,依托独特的峡谷森林自然景观,形成沁河森林康养旅游区。

(四)因地制宜,强化专班,创造智慧沁河

沁河沿线两岸城镇、工业厂矿密布,煤层气管廊和河道交织并行,给河道的整治带来极大的施工安全和工程难度。因此,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生态,尽可能恢复原有的河岸驳岸景观,通过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二要在机制上强化专班力量,做到“有机制管、有主体管、有资金管”。加强在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统筹、定期调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确保先行区项目按期初见成效。三要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搭建智慧管理平台。聚焦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把沁河装进计算机”,通过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实现与物理流域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既还原本来又预测未来,科学预测水沙变化、河道走势、地形演变等,为沁河流域生态保护、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依法治沁,加强宣传,筑造美丽沁河

依托《晋城市沁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重点围绕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涵养与修复,做好沁河治理,讲好沁河故事。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资源,内宣外宣齐上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步发力,营造建设生态晋城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关注这一事关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画好最大同心圆。

(六)多元筹措,谋划全域,构造幸福沁河

统筹各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多种方式扩大资金筹措渠道。坚持市场化的理念,鼓励产业基金、社会资本进入。在县级政府推进属地项目实施的同时,市级要统筹中央、省、市资金,实施一批跨区域河道综合治理、风貌提升和地标性建筑等重大项目,并对县级实施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和奖补。同时着眼后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时代和沁河沿线两岸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提早研究先行区建成后在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交通组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以全域的未来视角促进沁河沿线两岸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让更多晋城人共享沁河治理成果。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