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3-10 11:59:00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药材产业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石,是农业优势传统产业,也是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为全力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市政协把中药材产业作为2021年重点协商课题之一。2021年10月—12月,由市政协副主席武四海带队,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围绕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这个议题,先后深入六县(市、区)调研座谈和外出考察学习,形成了关于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合力推进,促进了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坚持打好特色农业优势牌、走好特优发展之路,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积极开展药用植物普查,摸清了“家底”,在全市1000余种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品种达640余种,被誉为“山西药用植物资源宝库”。从“基地、品牌、服务”等方面入手,市县两级出台种植补贴、园区奖补、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奖补政策,统筹推进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基地规模稳步扩大。我市作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布局规划的五大重要产区之一,坚持把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作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开展中药材园区建设,推动产业聚集。通过典型示范、以点连线、以线扩面,先后整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等各类涉农资金30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全市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54.91万亩(其中:耕地种植14万亩,野生抚育40.91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4万吨,种植品种有连翘、党参、黄芩、火麻仁、九节菖蒲、山茱萸、山楂等20多种。

(三)产业链条初具雏形。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现有康立生药业、泽翘科技、本色农业、皇城相府药业、乡土人家和沁河大来等药企近40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232个。年加工消化能力突破2万吨(其中年生产成品药茶110余吨),年生产总值突破4亿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涵盖精深加工、提纯萃取、生物制药、仓储流通、功能保健、特色饮片等中药材产业各领域,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市近10万农民增收。

(四)科技创新持续发力。着眼于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加大与国家药用植物研究所、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农大、山西医科大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建立了中药材科普、机械化生产等示范基地,起草完成了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两个地方标准并通过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启动实施了潞党参优势品种选育课题,成立了连翘产业开发研究院。完成中药材成果转化、科技推广等项目20多项,康立生药业公司山楂叶(果)提取物技术和产品全国领先,兰花太行中药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面膜、牙膏、透明皂等中药材日用品。民间中药材技术研发方兴未艾,林下栽培猪苓、大棚天麻种植、重楼野生驯化栽培、藏红花露天试种等获得成功,中药材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五)品牌创建步伐加快。品牌创建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现有二十里铺、七庄河、十里皇翘等药茶商标15个。在品牌创建上,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为突破口,先后成功注册阳城山茱萸、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等品牌。在品牌宣传上,以道地中药材陵五味公益广告在中央电视7台免费播出为契机,结合农民丰收节、高平炎帝农耕文化节等大型农耕文化庆典,陆续举办了《连翘花》歌曲MV发布会、晋城药茶品鉴会、泽州红山楂节、阳城山茱萸节、太行连翘节、沁水黄花节等主题节庆活动,不断扩大我市道地中药材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中药材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统筹协调不够到位。思想认识有差距有的部门和地方没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重要的农业特优产业集群来思考、来谋划,仅仅把中药材当成农民增收的一般性项目来抓,导致目前我市中药材产业尚处在自发发展阶段,种植户、公司、基地多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种植品种、种植规模和种植区域,中药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滞后。二是规划引领不明显。全市中药材产业缺少全面、系统、超前、协调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不够,存在定位不准、方向不明、思路不清等问题。三是管理机制不顺畅。受机构改革、职能划转等因素影响,市中药材主管部门从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划转为农业农村局的科室或站所,综合协调、统筹指导能力有所削弱。县(市、区)牵头管理部门不一,有的由蚕桑服务中心抓,有的由农业综合开发中心负责,有的县级中药材主管部门机构改革还未完成,存在部门多头管理、沟通协调不顺畅、扶持政策不配套、项目管理衔接不够、基层管理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发展水平不够充分。一是产业规模不大。存在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尚未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二是产业链条不长。全市中药材产业链尚停留在初加工生产阶段,对下游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尤其在高端化、精深化发展方面刚刚起步,在研究健康养生、药膳开发、药食同源等领域的新产品方面有待开发。原料转化为商品的链条不长、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中药材以原料销售为主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就地转化率不高。三是管理水平不高。中药材产业现阶段尚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种植、加工、生产、流通、开发等环节未形成有效的整体协作,经营管理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高。

(三)质量管控不完善是优良品种繁育相对滞后。种质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通过审定的优势品种极少。种子种苗繁育大部分仍处于半原始生产和自然采集阶段,长期重复使用,种子质量呈逐渐退化趋势。此外,还存在盲目引种、调种等现象,导致种源混乱、种质混杂。二是规范种植手段相对滞后。尚未出台中药材种植生产标准,对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等方面技术研究不够、推广力度不足,存在有数量无质量、增产不增效等问题。三是质量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协作,尚未成立专门的中药材质量检控机构,对中药材的成分检测、数据分析利用不够。尚未出台中药材原药地方标准,存在有效含量不清楚、有效成分说不清等问题。在流通领域,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直接影响我市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和市场影响力。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交易平台较少我市目前尚未形成大型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或集散中心,信息不畅通使得药农种植药材盲目性严重,利益难以保障;产销不对路,增加了营销成本,降低了以质论价的话语权。二是要素保障不足我市山多地少,“非粮化”用地紧缺,制约规模化种植。中药材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不足,仓储转运成本较高、资金投入较大,融资难、融资贵。三是适用人才紧缺受农民进城务工、管理人员老化、企业地处偏远等因素影响,种植、管理、服务等方面人才比较短缺,满足不了现阶段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需要。

(五)品牌效应不明显一是品牌创建力度不大。目前只有阳城山茱萸、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等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我市道地中药材品种、数量不匹配,存在有名品无名牌现象。二是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我市悠久的中医药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度挖掘,中医药的“晋城故事”讲得不够好、形式不够多、层次不够高。三是业态融合程度不高。中药材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联系不紧、业态融合类型不多,与此相对应的产品研发不足、品种不多,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好“中药材+”融合效应。

三、对策建议

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为全方位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作出新贡献。

(一)在统筹谋划、理顺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产业发展

一要高起点谋篇布局。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精心谋划,从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六大特优农业产业集群”布局入手,紧紧围绕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系统性、全方位、深层次、清单化,把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来部署,着力在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中走出一条符合晋城实际的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二要高站位顶层设计。要对中药材产业进行全面调查和深入论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科学划分中药材产业布局。加快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抓紧制定我市中药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各项实施计划,进一步优化结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统筹空间布局,聚集要素优势,切实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规划指导。三要高水平理顺机制。要加强中药材产业的组织领导,优化组织机构,统筹指导管理,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市县两级中药材主管部门的改革进程,调整编制结构,理顺工作机制,配强专业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为我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上下功夫,着力推进产业延伸

要种植规模化。遵循市场规律和政策导向,依托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从各地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调整结构,稳定并适度扩大连翘、党参、黄芩、山茱萸、山楂等中药材种植规模,积极发挥火麻仁、酸枣仁、紫苏等优势品种示范效应,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二要生产集约化。从完善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着手,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协调的总体思路和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的发展原则,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规划建设的中药材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中药材企业向园区集中连片布局。高位搭建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对接上级项目,发挥带动作用,实现项目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兰花太行中药、皇城相府药业、百草盛、绿之金、清凉太行、康立生药业等药企,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中药材产业集群链式发展。三要管理科学化。对全市中药材产业实行全域化、项目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中药材行业规范管理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推进中药材产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利用互联网+中药材基地数字化管理手段,为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全程化服务、市场化经营,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三)在质量管控、提升品质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优质谱系

一要严把源头关。加大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优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布局,提高道地药材良种质量和覆盖率,从源头上保障种子和种苗的道地品质,着力夯实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二要严把生产关。建立健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制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继续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全力推动种子种苗良品化、种植基地标准化、生产土壤有机化、精深加工专业化,全面提高“中药生产第一车间”的核心竞争力。三要严把品质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建立中药材产学研基地,尽快制定中药材原药地方标准,成立全市共享的质量检控机构,为我市中药材的道地品质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推进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中药材培育、种植、采收、加工、送检全过程可监控。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流通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确保中药材产品优质高效。

(四)在搭建平台、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一要注重平台搭建。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晋豫咽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优势,顺应国内南药北贮趋势,全力抓好太行山道地药材交易中心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全市、辐射华北、全国一流的线上线下融合交易平台,为中药材产业提供技术研发、市场信息、物流配送、投资融资、政策法规、创业指导等市场化、规范化的中介服务,促进市场与产业融合发展。二要注重服务优化。继续深化农村“四块地”改革,有效解决中药材产业用地难问题。探索建立中药材保护价收购、价格指数保险等惠农风险保障机制,协调解决企业在扩大产能、提档升级、防灾抗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借鉴安徽亳州中药材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中药材企业开展投、担、贷等金融服务。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国有资本与现有中药材龙头企业混合参股,着力破解中药材企业融资难问题。三要注重人才培育。要把中药材科研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大适用人才特别是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阳光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平台,广泛培养田间地头的药材种植土专家,积极挖掘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骨干,努力实现人事相宜、人岗匹配,持续满足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需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承包,互利合作,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转化和推广工作,解决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短板。

(五)在打造特色、叫响品牌上下功夫,着力促进业态融合

一要打造特色品牌。要用好“六化工作法”,学习借鉴桂林市资源县“丹霞资味”品牌创建和保护的典型做法,围绕我市中药材的道地品质做文章,加快推进我市中药材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对现有的中药材和药茶的品类品牌进行整合,对生产工艺、标准制定、品牌运行、授权办法等环节进行梳理,规范道地药材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的使用管理。加快建立“南太行神农本草”药系区域公用母品牌体系,形成以阳城山茱萸、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为代表的不同品类子品牌,实现“母子”品牌有序联动。对药茶系列产品统一冠以“神农本草茶”区域公用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价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我市中药材的道地特色,打造深受消费者信任的知名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要讲好品牌故事。要充分挖掘太行山神农尝百草、舜王躬耕采药于历山、晋代名医王叔和等悠久历史文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赋予新的能量。继续办好太行连翘节、阳城山茱萸节、泽州红山楂节等主题活动,积极举办神农本草茶品鉴会,重现九蒸九晒古法制茶工艺,积极推介连翘、黄芩、桑叶等系列产品,深入推动文化交流、经贸洽谈、商品展销,用心用情讲好品牌故事。三要加快业态融合。要与建设美丽新晋城相融合,按照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要求,充分利用中药材多花多彩、美化环境的特性,结合“多彩花海”秋季行动,在“三带一工程”项目建设沿线可视荒山荒地,集中连片、因地制宜,规划种植不同季节开花的药用植物,打造四季鲜花盛开的花城美景、观光长廊,为建设环境优美、山水交融的现代化城市贡献力量。要与文旅康养相融合,以建设“国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文旅康养重要目的地”为契机,借助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东风,打好“药文、药旅、药养”组合拳,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着力打造一批赏药文、品药膳、沐药浴、带药礼的特色休闲度假区,实现中药材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要与健康晋城相融合,坚持全生命周期和大健康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进入休闲、娱乐、康养、保健等领域,有条件、有计划地兴建一批以“神农本草”为主题的特色街、国医堂、科普馆、博览园、康养镇,推动“中医药+”多场景覆盖、多业态融合、多元化发展,形成行之有效的晋城模式。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