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8-17 16:50:09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按照市政协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从2018年4月下旬开始,市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六县(市、区)、市文化局等单位,围绕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项目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加强宏观政策法规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认真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先后出台了《晋城市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意见》《晋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晋城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加快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二)统筹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市现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7家、电影发行放映机构6家、国有影院3家,建成市本级公共文化活动场馆7个(即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博物馆、文体宫、琚颐睦剧场、赵树理文学馆)、体育场所6个,县级公共文化活动场馆13个、体育场所6个,标准化百姓大舞台27个、农家书屋2197个、体育场地5711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部完成,基本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三)加大文化艺术创作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层出不穷。全市现有文化研究机构5个、国有演出院团10个,获得“梅花奖”5个、“文华奖”1个、“小梅花奖”10余个、“杏花奖”56个、“群星奖”国家级6个。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了以上党梆子《千秋长平》《西沟女儿》《长平绣娘》《郝经》《山妹子》《香山舞娘》《太行娘亲》,电影《白雪花红窗花》、电视剧《黑金地的女人》《俺家住在黄花街》《一代名相陈廷敬》《喜子》,文学作品《爱与恨》《隐居者的收藏》《五汉街》,美术作品《英雄太行多奇峰》《太行礼赞》《云烟太行》,书法作品《晋城书法作品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精品,其中,上党梆子精品剧《太行娘亲》登上了中共十九大后第一个新年戏曲晚会,接受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并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成为晋城文化走向全国的成功尝试。举办了首次大型户外实景舞台剧“太行山上 太行人家”,艺术创作生产呈现出可喜的新气象。深入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六县(市、区)的55个乡村文化记忆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以“全域旅游”和“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为载体,将非遗保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利用和乡村文化旅游的互融共生。

(四)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更加繁荣。近年来,全市先后推出常态化文化惠民品牌活动10余个,其中,连续举办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13届、民间八音会擂台赛16届、送戏下乡757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每年28896场。2012年以来,推出了周末大剧场、百姓大舞台、非遗广场(社区)展演、“走进艺苑”公益培训、农村寄宿制学校电影放映等惠民活动,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市、县两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和市美术馆全部免费开放,市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138万人次,市美术馆举办各类展览22场,累计接待观众79300余人次。投放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40台,覆盖面更广,辐射范围更大,进一步丰富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相对滞后。部分地方尚未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到应有位置,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不一。一是设施建设还有差距。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新建改扩建任务较重,特别是乡村两级的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比如,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包含大剧院和文化馆),虽然于2012年立项奠基,但由于拆迁问题,主体工程至今尚未开工建设;市级缺少非遗展示馆;除市图书馆达到一级标准外,六县(市、区)的图书馆均未达标,沁水、泽州、陵川为三级,城区、高平、阳城未上等级;市、县两级文化馆虽然已达标,但市文化馆场地为租用,实际面积不足;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有84个,13个未达标;全市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有2197个,面积达200㎡以上的仅占23%,服务设施与国家建设标准要求和群众需求差距很大。二是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不高、运行不好,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个别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服务功能较差。村级文化设施利用率不够高,许多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受益群众较少。文化设施、设备、人员闲置,资源浪费,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的资源整合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主导作用、文化院团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发挥不够,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依法治理尚有缺失。贯彻执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多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的规范管理还有欠缺。三是社会参与力度不够。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引用市场化、产业化手段提供多元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机制还不健全,支持基层探索实践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还有欠缺,覆盖全市的文化志愿者管理机制还未建立,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还有差距。

(三)公共文化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一是基层文化站管理人员短缺。全市8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仅有24个属于全额事业单位。除沁水县有44个编制达到标准外,其余各县(市、区)均达不到每站2—3名专职人员的标准要求,同时还不同程度存在“专干不专”、“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二是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大多数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基层文艺创作人才、组织策划文化活动的专业人才、带动影响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并且待遇偏低,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代基层文化建设的开展。

(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够理想。一是供给与需求不对接。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存在“不接地气”、资源闲置的问题。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指定或安排,事先并没有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群众并不满意,群众参与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比如,部分送下乡的文化产品遭到群众冷遇,农家书屋部分图书长期闲置,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在一些地方观众较少。二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不足。基层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公共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形式单一,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够。特别是针对低保五保户、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为稀缺。三是文化产品的质量还需提高。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还比较少,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度不够紧密。随着数据化时代的到来,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传统的文化供给模式,难以充分满足群众数字化服务需求。而我市数字文化资源总量不足,数字资源技术建设相对滞后,两馆数字资源总量分布不均衡,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尚不充分,一站式云服务平台整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数字文化服务的新需求。

三、加快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和社会化发展,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建设大跨越。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服务、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要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功能整体提升。一是做好科学规划,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特别是要把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市街道、社区、乡村建设规划,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是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如期达标。要对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中部地区标准,新建融文化馆、大剧院、少儿艺术团在内的晋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利用在建设施或改造闲置的办公场所,合理布局市非遗展示馆。采取新建、扩建或置换等形式,加快推进目前还不达标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三是提升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巩固提升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规划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注重保障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完善服务体制机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需要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制机制为依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构建文化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和行业微观管理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一是完善统筹协调运行机制。根据国家、省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切实发挥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实现共建共享。二是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文化“软实力”细化为“硬任务”,科学制定创建任务、考核内容和考评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分值,加强督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建立多元投入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保障财政投入,建立“三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和以奖代补,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实施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系列政策,争取文化发展基金,申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推动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提供设施、资金捐赠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切实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机制。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机制,持之以恒的抓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灵活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两微一端等媒介,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全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且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是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保证。要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原则,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对公共文化机构人员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吸引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制定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文化人才等政策,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建立晋城市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夯实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人才基础。设立优秀文化人才专项奖励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类拥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艺术专业工作者的保护和使用。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建设。配齐配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管理人员,定编定岗,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在现有机构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下,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或运用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的方式,保障基层文化服务机构日常运行。制定基层文化人才培训规划,逐步形成基层文化工作者岗前、岗中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鼓励艺术家、专家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鼓励在岗且热爱文化工作的乡村教师从事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文艺创作的不断繁荣,文艺作品的不断出新,是文化事业兴盛发展的鲜明标志,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重点深化优秀文艺人才培育和优秀文艺作品涵养两个机制,开展文艺战线“扎根基层创精品”活动,创作具有地域特点、时代特征、重要艺术价值的上党梆子、舞台剧等精品剧目,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与思想底蕴。二是提高文化服务质量。转变政府职能,改变“送文化”的传统办法,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向群众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提高群众满意度。针对社区居民、农民、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要积极打造高品位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演出、免费开放公益性公共文化场馆等举措,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推进道德建设、弘扬时代新风,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作文化。三是提高文化资产管理能力。建议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各界代表、专业人士参与管理,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提高公共文化资产的运营效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充分应用科技成果,助推传统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电子商务深度融合。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为重点,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解决市区阅报栏、电子显示屏办法落后、更新缓慢,农家书屋、乡镇电子阅览室阅读率低、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积极发展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保护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二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挥科技对公共文化发展的作用,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将文化科技成果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快速发展。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借助公共文化服务APP,为城乡居民提供多元化数字文化服务。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转变。按照共建共享和重心下移的原则,强化乡镇(街道)、中心村(社区)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街道)、中心村(社区)、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网络点,继续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实行资源融合发展、一体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