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低碳城市试点推进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10-08 17:04:21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创建国家低碳城市,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重构产业体系,修复生态环境,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2013年8月24日,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在我市正式启动。“十二五”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将全面完成,2014年是我市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最关键的一年,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对此,市政协常委会高度重视,把推进低碳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今年重点协商课题之一,责成经科委组织相关政协常委、委员,在王克平副主席带领下,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经过长期发展,我市也形成了以煤炭生产、冶炼铸造、煤转化、煤转电等资源型特征明显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提升生态文明和建设宜居晋城、美丽晋城为目标,争取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系统修复与好转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领导重视,加强对低碳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2013年8月24日,我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市在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道路、建设“美丽晋城”中迈出了新步伐。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市、县(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领导组,全面统筹协调低碳发展工作,决策低碳发展重大事项,解决低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制定出台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编制完成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确定了构建多元化低碳产业发展格局、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建设绿色晋城和增加森林碳汇、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低碳试点示范、构建低碳发展能力支撑体系、探索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等六大任务,并建立了市、县(市、区)上下联动机制和部门联络协调机制,促进了规划的贯彻落实。

(二)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进了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传统高碳产业改造上,形成了煤转肥、转电、转化、煤制油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上,形成了以富士康、金鼎煤机、皇城相府、兰花物流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在低碳农业方面,着重在减量化、再利用、大循环上下功夫,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电、节药、节油技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了能源结构,全市近20万户城乡居民,逾80万人口,用上了清洁高效的煤层气,餐饮、洗浴、锅炉、陶瓷、冶铸等行业正在积极推广煤改气;建筑节能通过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改造既有居住建筑,广泛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技术,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推动了低碳绿色建筑发展。

(三)强化落实,低碳试点两大工程顺利推进

“两改”、“六个一”是实施温室气体控制和低碳城市塑造工程,是低碳城市试点的核心内容。即全面启动燃煤锅炉改造和运输车辆油改气工程;建设一个示范新城、一个示范工业园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乡村 (办事处)、1000个示范家庭(单位)、发展1万名志愿者。目前,2800辆重型大卡车“油改汽”已接近完成,金村低碳示范新区建设已启动,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工作已完成153台, 2014年预计完成淘汰锅炉114台,正在积极组织实施。

(四)加强目标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我市加大了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的目标管理,先后组织编制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工业节能行动计划、低碳技术进企业行动计划、低碳工业企业示范标准、低碳园区示范及评分标准等,加强目标管理,推进了工业生产节能低碳工作,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据统计部门测算,2013年全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381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82%,完成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7%的目标。

(五)持续推进绿化造林,碳汇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全国一流生态强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把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作为增强碳汇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来抓,大力推进通道、荒山、矿山、村庄、建成区等重点区域绿化,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39.2%,居全省首位,远远高于全省18.03%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3%,绿地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达15.5平方米,均为全省最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低碳出行成为一种时尚

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把低碳理念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2013年,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在主城区规划建设了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设置了120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5000辆自行车、6500个锁车器,为市民提供了低碳、绿色、便捷、休闲、健康的出行方式。同年11月,新增100台压缩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陆续投放市区多条公交线路运营,我市清洁能源公交车增加到300多辆,占到公交车总量的80%以上。这些清洁能源公交车尾气排放达到“国五”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了碳排放。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市实现“油改气”的出租车、私家车、重型卡车等多达15000余辆,而且“油改气”和双燃料车还在以平均每月150辆的速度递增。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我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虽然市县两级政府都相继成立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组,编制出台了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但在推进工作中,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县(市、区)推进低碳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不健全,各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

(二)产业转型滞后,缺乏好项目、大项目支撑

我市工业经济的增长,依然没有摆脱对煤炭和高耗能产业的依赖,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缺乏好项目、大项目支撑。虽然我市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但是倚重的产业结构不仅没有根本变化,反而越调越重。今年1-7月份全市煤炭行业增长12.2%,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5%,非煤产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5.5%。

(三)经济基础脆弱,无暇对发展方式作更多选择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市工业主导产品受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也给各级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稳增长、促发展,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程度地放松、或无暇顾及发展方式的选择。加快经济转型,推进低碳城市试点等工作,被置于次要地位。

(四)人才和技术短缺,是制约低碳发展的关键

低碳经济,就是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实现。由于目前我市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缺乏,没有一个低碳技术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队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根本无力开展。

(五)宣传发动工作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

对于低碳经济有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宣传不到位,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很少介绍有关低碳生产和生活知识,关于低碳城市试点的意义和作用也很少宣传,低碳城市试点推进进展情况也很少见诸于各主流媒体,街头也没有低碳经济方面的广告牌和招贴画。广大市民对于低碳的概念知之甚少,更谈不到低碳发展理念的确立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充分认识参加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创建低碳城市,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以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打破经济发展对煤炭生产和高耗能产业的过度依赖,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煤炭资源型地区低碳发展的路径,将我市打造成全国低碳绿色发展的示范区。二是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机构的职能,全面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工作。三是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各级各部门和重点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配备精兵强将,加快对试点工作的强力推进。四是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低碳城市试点作为转型综改实验的重要内容来抓,扎实工作,攻坚克难,主动服务,切实保证各项试点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建立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考评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将低碳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责任,纳入各级各部门考核评价体系,细化考核评价标准,将试点工作进度及完成情况与部门、个人考核分值、业绩挂钩,奖优罚劣,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保证试点工作成效。

(二)强化制度创新,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财政、国土、人力资源、教育、金融、环保、经信等部门,要以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目的,根据试点工作的需要,统筹协调,协同配合,制定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快我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一是积极引进低碳、绿色、环保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大对低碳产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目前,市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乡土亲情作用,以优惠政策和完善、高效、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保障,把台商投资兴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到晋城来。二是加大低碳城市试点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府应出台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低碳发展能力体系建设、项目配套、以及低碳知识的宣传普及,奖励和补助发展低碳产业的企业。三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省级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低碳产业和低碳试点示范项目,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应争取将上缴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实行计划单列,专项用于我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低碳金融产品,加大对节能减排、低碳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要积极探索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开辟低碳贷款“绿色通道”,开展企业碳资产质押融资,提供有低碳指向的金融服务。五是充分发挥财政、税收、贸易、产业、政府采购等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产品,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本地化的低碳产品和低碳生活方式。

(三)加强科学规划,引领低碳城市试点顺利开展

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任务分解,分别制定低碳社会、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碳汇、碳交易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引领和推进试点工作。一是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应提高高碳产业的规划准入条件,降低其发展速度,加大其退出力度。同时,加大低碳产业的规划发展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加快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型。二是把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型低碳能源纳入发展规划。在实现气化晋城,提高煤层气利用水平的同时,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三是在交通规划方面,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优先规划建设低碳出行的公共交通设施,保证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完备和畅通,同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加强管理和调度,使居民使用更便捷、更高效。四是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加强绿色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设计。要加强规划审查,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对不达要求的不予审批。在近期,要加快完成对既有居住建筑的墙体、门窗和供热系统的绿色节能改造。五是城市绿化和景观规划,应着眼于增强碳汇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多建生态景观,多造森林公园,增加林木树荫,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提升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二是大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低碳化。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商务、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创建一批低碳工业园区和以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培育发展新优势。三是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应重点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我市硕阳光电公司所生产的太阳能发电组件,具有年产700兆瓦的生产能力,为我市发展太阳能发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该企业引资8000万元,计划建设6兆瓦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各级政府应给予扶持和帮助,协调与国家电网的关系,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四是推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引导和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方式优化升级,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产业低碳转型,创建低碳示范企业。五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产业准入,停止引进、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项目,进一步压缩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生产规模,避免重化工产业过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五)以低碳技术和人才为支撑,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建立高能效、低碳排放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一是用先进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应加强国内、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先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加以吸收、转化和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两高一低”的资源型发展方式转变到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上来。二是建立低碳技术推广应用与服务体系。引进一批高技术科技人才,建设一批与低碳相关联的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低碳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和参与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开展充电桩设计制造和布局等研究。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四是重视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发展,投入力量进行碳捕获封存应用研究。即通过技术手段捕获和固定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普及低碳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低碳发展的认知程度,引导公众树立低碳意识,激发公众广泛参与低碳城市试点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及职工培训中,要增加低碳发展的内容。三是举办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知识竞赛、电视公益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低碳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四是广泛开展低碳创建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和公益组织开展或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碳等活动。开展低碳政府、低碳乡镇、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学校、低碳医院、低碳家庭等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低碳城市创建工作。五是在全社会强化低碳、绿色、文明、节约消费理念,培养全民养成低碳生活、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2014.9晋城市政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议文件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