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2-11-30 17:03:08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促进我市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步伐,根据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及师建平主席指示,201210月中下旬,由金德祥副主席和陈改玲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文教委、文史委组织宣传、文化、艺术、旅游、新闻出版和体育界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先后听取了各县(市、区)政府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服务站点;听取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文物局、体育局等职能部门关于我市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同时还视察了有关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召集有关从事文化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听取了社会各界关于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在调查的基础上,调研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我们又认真学习了“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新论述、新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报告。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文化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强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两个坚定不移”为总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弘扬晋城精神,争做晋城好人”为兴市之魂总要求,召开全市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晋善晋美”旅游宣传广告,狠抓“文化低保”惠民工程,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评选“晋城最美乡村”、“晋城好人”和一系列大型文体展演活动,实施“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文化产业工程,着力打造文化晋城新品牌,塑造人文晋城新形象,加快了文化改革发展进程,全市文化建设氛围日益浓厚,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发展活力日益迸发。全市上下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呈现出以文化提升人的素质,以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以文化涵养社会和谐的新格局。

   (一)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艺术精品成果丰硕。

    我市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去年按照中央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标准线,圆满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在改革中,我市在全省率先把不同主体的广电网络整合为一张网,并剥离广电传输业务,整体转制为企业,在全省率先推行数字电视业务;电影公司和演艺团体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激发了市县两级电影公司和演艺团体企业的活力,市场竞争力更强;通过组建文广新局,成立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建立文化管理新体制,实现了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2011810,我市在全省第一家基本完成了规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与此同时,我市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艺术生产为中心,创作和排演了《西沟女儿》、《千秋长平》、《小二黑结婚》、《观灯》、《大登殿》、《潘杨讼》等一大批精品剧目,拍摄了《还是那片情》、《赵树理》、《黑金地的女人》、《白马少年》、《大耳朵爷爷》等影视作品。目前,全市累计共有43件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七次荣获组织奖,名列全省前列。

    (二)公共文化建设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我市体育馆、博物馆已建成使用,“三馆合一”(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文体宫演艺平台”已建成,“太行娱乐城”正在修建之中,“晋城国际舒展中心”项目策划已完成,“晋城跳水馆”已投入使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成并免费开放;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207个、农家书屋2290个、文化广场1300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站点2207个,覆盖率达100%。农村体育场所全覆盖工程已圆满完成。乡村电影数字院线工程完成了2221个行政村全覆盖,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实施了文化低保工程,从2008年至2011年,为文化低保村送戏1630场、送电影21020场,赠送三级党报7356份,建设农家书屋260个,配送图书30.9万册,发放并回收低保购书卡21万余张,建设农民工文化活动室26个,使613个文化低保村、50余万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文化低保工程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引起全国关注。

   (三)旅游经济持续升温,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我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许多资金雄厚的煤炭企业纷纷投资旅游产业,大打“文化牌”,从“挖煤”转向“挖文化”。据统计,我市煤炭企业直接投入旅游文化开发资金已达35亿多元,9家景区、景点先后由煤炭企业投资开发建设,成功打造了皇城相府、王莽岭、蟒河、珏山等景区,实现了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动,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A级景区16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4个,景区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现有星级酒店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6家,星级酒店数量居全省第三。全市共有400多家星级“农家乐”,从事旅游业农民超万人,人均收入过万。目前,有旅行社44家。今年我市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做大晋城旅游广告,制作播放旅游专题节目,增强融入中原旅游圈的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方式,编印书画杂志,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扩大旅游市场,使我市旅游业不断上档升级,2011年,我市旅游收入90.86亿元,占我市GDP总量的10.15%;今年19月份,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90.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5.40%;旅游收入104.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31%,增幅居全省第一。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7支普查队走遍了6县(市、区)84个乡镇办事处,2317个行政村,每个自然村文物总量由“二普”时的1877处文物点上升至6767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5158处,县均1128处,名列全省第一。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保单位43处,密度为全国之最;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级204处,文物保护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全省少见。其中拥有珍贵的宋金时期古建筑瑰宝46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有6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0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8人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四)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转型跨越新增活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先后制订了《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城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赵树理文艺扶持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强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截至2011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单位数5548个,从业人员2.28万人。其中,各类文化产业单位1231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654家,超亿元的3家,固定资产超亿元的5家。2011年,全市文化增加值24亿元,同比增长35.6%。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吉利尔潞绸文化、珏山二十八宿动漫、白马寺休闲娱乐、开发区精品包装印刷等四个文化产业园区,以晋氏织造、侨枫陶瓷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现已收集上报50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同时,我市以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两地六业”的主攻方向和“1233”项目建设,即: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新闻影视传播业、印刷复制发行业、演艺娱乐业、广告会展业等六大行业;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成10个年经营收入达5亿元、20个年经营收入达亿元、30个年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30个年经营收入达2000万元的文化企业,以此形成特色鲜明、主体突出、结构合理、繁荣有序的发展格局。

    二、我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从总体上讲,文化建设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市建设文化强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一)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仍显脆弱。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离覆盖全市、功能齐全的要求还有距离,综合性大型文化设施还比较欠缺、功能还不够齐全配套。已有活动场所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社区(村)文化活动场所由于管理不善,开放利用率不够高、设施闲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农村书屋成为一种摆设,有的活动的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队伍素质有待优化提高。市县两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编制少,专业人员缺乏,人员年龄老化、人才流失、后继乏人的问题。还有市图书馆的定位和归属问题、晋城市博物馆开馆十年后的改造修缮配套问题、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群众艺术馆和少儿艺术团办公场所问题、晋城电视台演播厅改造等问题急需解决。

   (二)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薄弱。

    首先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农村文化单位的活动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贫困地区,甚至连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开支,致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其次是发展不平衡,群众文化生活差距大。一些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农村文化贫乏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有少数山村,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文化生活比较薄弱,成了空壳村。再次是腐朽落后文化影响日渐严重。目前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有市场。在许多文化工作比较差的农村地区,“打道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拜宗教等封建迷信活动较为盛行。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聚众赌博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可以说,农村文化发展还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三)文化产业相对滞后。

    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总量小,规模不大。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3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72%。从占GDP的比重看,我市文化产业处于全省第六,相比周边地区尚处于劣势;产业结构不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且分散经营现象普遍,缺乏生产效益高,发展可持续性、具有创意的企业;专业人才不多。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和人才群体,特别是在全省乃至国内外出名的文化产业实业家或领军人更是凤毛麟角;产业品位不高。文化产品特色不突出,文艺精品创作发展也相对滞后;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不够,贡献率不高。尚未形成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优势。

   (四)旅游业发展有待加强。

    几年来,尽管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周边地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画家荆浩,其故乡在我市沁水县已有定论,但最近被河南济源市以“荆浩故乡”名义举办论坛画展。还有前几年“赵树理”商标被河南抢注问题以及“云台山”、“碗子城”等争议问题,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深思和吸取教训;旅游业缺乏常态化、综合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在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还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旅游业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在食、宿、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中,我市在购物、饮食方面是弱项,娱乐是缺项。缺乏像开封《东京梦华》、少林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型户外实景文化娱乐节目。

另外,在旅游业发展大环境方面、文物保护经费方面、产业功能整体布局方面、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旅游产品研发创意策划方面、旅游营销创新方面和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认真研究、加以改进、不断加强、不断完善。

   (五)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到位。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融合还需加强,行政管理机构的编制和人员还有欠缺,文化行政机关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法律关系需要进一步明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还不到位,清产核资工作、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等工作还没有完成,一些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原市歌舞团35名舞蹈演员入编使用手续问题和原梆子剧团部分下岗人员待遇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妥善解决。

    三、加强我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综合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以及委员们的意见,结合我市转型跨越和建设文化强市的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切实增强建设文化强市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中共“十八大”为我们建设文化强市明确了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政府各级部门应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像抓煤炭资源开发一样抓文化资源开发,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要坚持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全市文化软实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建设,既要加强大型、代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又要努力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在文化投入上重点向农村倾斜,做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布局合理、标志性与普及性文化设施配套联网,形成各类功能齐备的城市文化设施的新格局,全面提升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加大对体育文化、传统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建议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经费投入,对于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切实保证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和布展经费。加大对艺术精品生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多出艺术精品。全面落实中央、省出台的有关文化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企业赞助公益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

   (三)进一步加快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整体服务功能。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管理好城市社区、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发挥其场地、专业优势,加强对自乐班、农家文化大院等群众公共文艺活动的业务指导,定期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为群众搭建参与平台,逐步增强基层文化单位的吸引力、凝聚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传播网络化建设工程。建议当前要突出抓好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建设和达标改造,并加快大剧院、艺术馆、美术馆的建设进程。要长远考虑我市大型文化场所的建设和发展;搞好文物展览,提高我市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四)强化人才战略,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要把人才战略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根本战略,根据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从文化领导、经营管理、专业艺术和技术等层面认真评估全市文化系统人才状况,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待遇、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保证文化事业单位机构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要根据人口增加和城市发展对文化工作的要求,重新核定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编制,增加专业人员;要建立全市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民间文化工作队伍有计划地进行专门培训,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切实解决好乡镇文化专干的待遇问题,落实乡镇文化专干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资保障。要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激活内部用人和分配机制,使拔尖专业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要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积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切实抓好各类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文化高端策划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从而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要转变传统的文化管理部门、文化服务部门的管理服务形式,加强大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实行综合性多功能为一体大文化管理新机制,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为实施“文化兴市”发展战略服务。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开启文化产业新领域。要以“大战略引领、大项目支撑、大集团运作、大品牌创意、大园区集聚”为主旨,以我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为依据,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两地六业”为主攻方向,以实现“1233工程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项目储备,确保到2015年基本建成12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一批传统型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的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倍增;文化产业增速力争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速。以此形成特色鲜、主题突出、结构合理、繁荣有序的发展新格局。其次要完善政策体系,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要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要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会议精神”和“实施意见”以及市政府20111226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由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构成的扶持政策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成长。要根据我市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对“古堡文化”、“民俗文化”、“赵树理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将文化资源与经济相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第三要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名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予以扶持。注重发挥“市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晋城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市旅游局和华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嘉和大成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立项、策划的晋城“太行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已拿出可行性方案,建议市政府予以考虑立项和支持。加大对荆浩故里保护力度,对沁水县提出“举办荆浩故乡在沁水”新闻发布会和成立“荆浩研究会”予以支持。

   (六)加大旅游发展力度,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发展水平。

要从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市实际,在认真落实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出符合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意见”。尽快打造一批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策划实施文化旅游节;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一条街和特色链;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家乐、体验游等生态体验项目。要创新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体现地方鲜明特色,千方百计把“晋善晋美”的旅游品牌打响叫亮。发展旅游业时不我待。河南已经抢先一步,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做成了知名景点。我市必须奋起直追,加大发展服务业力度。以特有的太行山水风情为灵魂,打造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品牌,争创以自然风光独占鳌头的王牌,构建我市旅游业美好的明天。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