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本土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2-09-05 16:00:27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本土企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本土企业,是指市域内各级政府、各类机构和居民投资兴办,并在当地有关部门注册,生产经营成果归投资者所有和支配的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法人经济组织。加快本土企业发展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实现我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之两翼。根据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市政协常委会在确定2012年工作任务时,将进一步重视和加快我市本土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本土企业在实现转型跨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常委会议的研究重点和协商课题,责成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由市政协副主席王克平带领,于7月上、中旬深入部分县(市、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近10次,对我市本土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历程

晋城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其工业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开始挖煤炼铁,宋代有“其输市中州者,惟铁与煤日不绝与途”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各级政府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兴办了一大批小煤矿、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等小型工业企业,号称“五小工业”。产品门类相对齐全,其中不乏名优产品,奠定了“小而全”的工业基础。全国“五小工业”现场会曾在晋城召开,成为全国“五小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1985年建市以后,以“五小工业”为主要特征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我市本土企业进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时期。根据建市之初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薄弱,但煤铁资源丰富、“五小企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明星乡镇的发展战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群马拉车、众星捧月、城乡互动、携手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路子。1991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01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率先突破百亿大关,全市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晋城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市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企业改制。经历了大改革、大调整,本土企业取得了大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市的本土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正在经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嬗变,本土企业已经成为晋城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逐步形成了“四梁八柱”的产业体系。即煤炭、化工、电力、冶铸四大基地和煤炭、电力、化工、冶铸、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八大支柱产业。其中现代煤化工、煤层气、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是最具竞争优势、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四大产业板块,为全市向新型工业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产品。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市以推动经济转型跨越为着力点,以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中心,引导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以管、件、机、镁合金为重点的钢铁冶炼、球墨铸管、汽车零部件、精密铸件等系列产品基地;依托鸿诺光电、融高太阳能,光伏产业落户晋城;以丝麻产业和特色食品业为优先发展对象,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沁河文化城堡和现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着力点,形成了以皇城相府为主体的明清古堡文化旅游中心和以王莽岭为主体的山水生态旅游中心。通过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我市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施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所谓以煤为基,就是要充分认识煤炭产业在晋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在晋城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实施“关小、改中、建大”战略和煤炭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培育地方骨干煤炭企业,煤炭产业的布局结构、规模结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明显优化。煤矿数量从“十五”期末608座整合到129座,总产能由8188万吨/年增加到11230万吨/年,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持续大幅提升。2011年地方煤炭产量5119.25万吨,同比增加494.15万吨,增幅为10.68%;现价工业产值376.56亿元,同比增加9.33亿元,增幅为31.56%;现价销售产值343.40亿元,增幅为28.68%,是2006年的3.5倍。煤炭产业的壮大,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经济多元化发展。煤转电、煤转化、煤转肥、煤制油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煤炭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地下转地上,一矿兴一业,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如岳南煤矿的铝合金汽车轮毂、坤达煤矿的煤化磁材等。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岗位多,综合效益好。今年市政府在央视《新闻联播》前的旅游品牌广告,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依托本土旅游企业实施对接大上海战略,我市旅游业发展迅猛,成就凸显。兰花集团、皇城集团、晋城煤运、竹林山煤业、锦辰煤业等煤炭企业积极投身王莽岭、皇城相府、黄围山、棋子山、蟒河、珏山、大粮山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其核心推动作用是任何产业也无法取代的。

四是发展培植了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集团、大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兰花集团、天泽集团、春晨兴汇、清慧制造、天巨重工、玄氏铸业、鸿诺光电、皇城集团、吉利尔服饰、凤展购物广场、金辇大酒店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涉及煤炭生产、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冶铸、装备制造、旅游、酒店、房地产、商贸物流、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医药制造等20余个行业大类,非常具有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财政增收、项目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扶贫攻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和发展活力,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地税收入完成710251万元,其中本土企业完成地税697423.56万元,占地税总收入的98%以上。而国投晋城热电、阳城国际发电、富晋精密工业、豪德贸易广场、福盛钢铁、中联煤层气等11家大型外商外资企业完成地税12827.44万元,所占比重不足2%

二、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企业增幅下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风云跌宕,经济回升缓慢乏力,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形势下,16月份我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市场整体疲软、低迷,经济增幅下降。今年二季度,民营经济同比增幅为15.67%,比一季度下降了4.34个百分点,456三个月的增幅呈逐月下滑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季度增幅较一季度虽有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较大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同时,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一路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而煤炭、生铁、钢材、铸件等主导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库存量加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生产经营风险增加,部分原本效益很好的行业和企业,顿时跌入发展低谷,有的生产经营已难以为继。

(二)因政策和发展环境影响,项目推进和建设进度缓慢

一是贷款难度大,资金到位率低,影响项目的推进速度。从百项转型项目、重点工业项目银行资金到位情况来看,银行贷款到位资金分别为9亿元、1.18亿元,分别差序时进度16.7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对于本土中小企业来讲,贷款难度更大。二是前期审批手续繁杂,办理周期长,迟滞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需办理立项、环评、土地、规划选址等前期手续。大项目的相关手续则更需要到省里甚至国家相关部委进行批复,办理周期很长,使得项目开工严重不足。截至6月底,29个未开工的百项转型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占未开工项目总数的76%。该22个项目前半年累计完成投资5.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差序时进度41个百分点。

(三)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偏重的产业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从行业情况来看,我市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型和高耗能产业拉动。经过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重型的产业结构越调越重,新兴产业不升反降。今年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8%,其中煤炭产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8个百分点,电力行业拉动0.7个百分点,炼焦行业拉动0.3个百分点,化工行业拉动0.9个百分点,煤层气拉动0.8个百分点。而新兴产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明显不足。如通用设备制造业影响全市工业经济下降0.5个百分点,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31.2%,其他制造业同比下降44.2%

(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产权结构单一,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落后

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企业制度架构方面,上世纪末,我市也切实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对产权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还是乡村两级控股参股企业,时至今日,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和起色。如绿洲公司,自主创新多项专利产品,因产权结构方面存在问题,痛失了与大集团大企业实现并购,发展壮大的的良机。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落后。一些企业在发展规划、资本运作、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经营效能、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管控,给企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特别是在确定企业发展方向、重大项目选定和重大投资上,存在脱离实际、盲目决策等问题,导致一些转型项目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五)对本土企业的政策关怀明显偏少,企业发展存在诸多瓶颈制约

长期以来,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市各级政府往往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给予外资企业大量政策上的优惠,降低门槛、提供各种便利,引进了一批世界知名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管理和创新意识,拉动了就业,提升了我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但是,毋庸讳言,各级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对本土企业的发展往往重视不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本土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发展动力,导致了一方面不遗余力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出现了本地资本悄然外流的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促进我市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宽松,竞争条件不平等。在我市各级政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商引资,轻本土企业的倾向,在工作中往往忽视本土企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忽视本土企业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中的核心推动作用,缺乏对本土企业应有的关注、关心、关怀,在政策的制定和导向上,更多地偏重于外商外资企业,形成了一种不利于本土企业发展成长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整体氛围,影响了本土企业快速发展。本土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金融支持、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税收减免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引进企业同等公平待遇。再加上土地约束日益趋紧、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融资渠道狭窄,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本土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三、意见和建议

本土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既要重视招商引资,又要培育本土企业,更要优先支持和帮助本土企业快速发展。促进本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使本土企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一)优化和完善促进各类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平台

各级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和扶持本土企业健康发展,为本土企业建立一个与外商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做到内商外商一个样。对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对外商外资企业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条件,同样也应该适用于同质同类的本土企业。二是将本土民间资本的投入纳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范围,把本土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本视为招商引资任务,对具有招商引资工作任务的单位一并进行考核奖惩。三是明确提出本土企业优先的理念。新建、扩建项目时,在土地占用、能源配置、园区入驻等方面,属于同质同类项目要优先本土企业。四是建立助推本土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地供给政策。各级政府在招大商、引大资的同时,也要预留一定土地空间,扶持本土小微企业的发展。五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按照平等竞争的原则,废除和修改不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与管理规定,确保本土企业在科研项目申报、政策性专项资金使用、申请立项、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证照办理等方面,享受与外资外商企业同等待遇。

(二)坚持内培外引并举,全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我们在这里强调重视和加快本土企业发展,并不是将本土企业与外商外资企业对立起来,而是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招商本身不应成为目的,引资也只是求得一颗火种、一付催化剂,其目的在于推动本土企业发展,把外商外企的技术、管理、营销理念等引进来,传开去,催化本土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始终把做大做强本土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本土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完善的服务,促进本土企业实现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在此基础上,要深挖现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行业影响力,以商招商、以商引商、以企业招项目,加快培育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

1、培植行业性龙头企业。我市的铸管行业、汽车配件行业、化肥行业、丝麻行业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一定份额,基本具备了行业性集团化发展的条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联合相关行业的企业,组建紧密型集团公司,形成行业性龙头,由集团公司对本行业、本产品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分工、价格制定,统筹配置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扩大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增强我市本土企业的竞争实力。

2、优化要素组合,推动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鼓励优势企业借助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选择在全行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股权基金注入,实施主体性的横向并购、横向联合,推进形成本土企业引领产业集群梯次发展的格局。

3、发挥企业优势和发展需求,自主招商引资。以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上下游配套需求,积极推进以企招商、产业招商,引进具有行业前沿技术的科研机构、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品上下游相关、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关系。引进和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拼资源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建设生态文明。

4、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快速扩张发展规模。市县有关部门每年应选取23家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扩张愿望高,具有上市潜质的重点骨干企业,招人才、引智慧,聘请金融和证券专家,对企业高管人员进行培训辅导,提供各种服务,运作企业上市工作,着力培植一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本领、会弄潮的领军型大集团、大企业。

5、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在抓好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在产业链延伸、拉长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要对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跨越发展。通过培大育强,形成在各类重点产业和行业内部既有龙头带动、骨干支撑,又有群马拉车、共同发展的良好产业格局。

(三)修炼内功,自我完善,全面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1、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需要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

2、全面推进股份制公司改制。这是中小企业在新一轮发展中应该抓住的机遇,是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新型融资工具,实施自我扩张的基本条件。要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引进境外资本、省外资本、民间资本为主要途径,与国内外著名大企业进行嫁接改制,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这是企业上市、发行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股权交易、产权变现,解决融资难题的必要条件,是企业融入金融大市场、资本大市场的“入场券”。

3、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构建科学管控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深化内部管理,实施对发展规划、企业转型、项目建设、资本运作、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学管控和科学决策,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经营管理成功与否,最终是看效益,看企业是否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制度约束机制,企业管理者在作出决定投资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新上转型项目的重大决策时,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按照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决策,保证项目成功,为企业负责,为社会负责,为人民负责。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一定要调出成效,转出效益。那种毫无效益的所谓转型,宁可不转。同时,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全面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

我市本土企业发展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转型发展步履维艰,与我市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金融产品单调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曾出现过许多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品,之所以没有做大,甚至无声无息地夭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继的资金没有及时跟进。因此,今后在支持本土企业发展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的是加大金融支持。一是全面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以打造“环太行金融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金融聚集战略,全面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搭建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二是以拓宽本土企业融资渠道为目的,学会运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本领,通过票据融资、金融租赁、股权置换、期货等形式,为企业带来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财政扶持。主要通过减税减费,运用政策放大信用担保规模,以政府贴息的方式为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本土企业贷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四是继续走“政府搭台、银企合作”之路,力争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开展多种形式、多样途径的银企对接活动。五是实行扶优限劣的政策。要对本土民营企业进行筛选,专项资金应流向对转型发展有影响、有带动作用的本土龙头企业,流向成长性旺盛的产业集群中的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其核心推动作用。

(五)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提升对本土企业的服务水平

 在全面改善政务环境和提高办事效能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为本土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一是整治“吃拿卡要”,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深化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企业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拿卡要”问题,努力改进作风,创优发展环境。二是要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处罚力度,不断推进政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各个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干扰,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三是强化部门帮扶。把帮办服务纳入部门全年目标进行考核,安排相关部门与重点本土企业挂钩帮扶帮办,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避免一些中间环节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干扰,提高帮扶帮办效果。特别是针对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市委、市政府应切实加大对本土旅游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宣传促销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四是提高服务效率。政府有关部门要改变管理方式,变行政事务的管理为全方位的服务。建立健全服务限时办理制和责任追究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的一条龙服务。全面清理、合并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程序。五是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用工难、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已成为困扰我市广大本土企业正常运行的一个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适时收集用工需求和就业信息,认真研究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及时发布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信息、岗位需求信息。加强对不同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为人才提供更加有效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成长环境,使引进我市的人才留得住,不想走、有作为。

(六)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园区,完善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关系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招商引资的平台,也是集聚本土优势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构建我市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支点。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针对我市部分原有老工业园区整体水平落后、承载和集聚功能先天不足的问题,抓紧完善园区规划,提升发展水平,使其承载力和集聚功能尽快提高。对于新规划建设的园区,一定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力争打造一批聚集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管理卓越、引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兴产业园区。二是要尽快成立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协调领导组,完善领导体制,切实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对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进行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六个园区的组织机构,理顺市县联办和跨行政区划的园区管理体制,明确管委会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建立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和认真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四是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要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开发模式,完善承接平台,增强承载能力,实现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为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基础条件。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