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 > 文史资料

小尖山 独领千峰

发布时间:2024-02-20 17:01:30

小尖山形如其名,似一柄利剑直刺天宇,像一把尖锥直插云霄。小尖山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雄居索泉岭,扼中条之要隘,控晋豫之孔道,依泽,俯中原,独领千峰;望析城,揽历山,襟带盘亭。

小尖山是阳城古八景之一的盘亭列嶂之千峰的最高峰。《阳城县志·山川》云:“县西南七十里西坪东偏,孤峰耸秀,峭拔凌空。其巅仅容数弓,依崖石,建有玉皇金阙,旁有僧楼。俯视盘亭诸嶂,如海中岛屿,半隐烟波,如天外浮屠,高撑云汉。环视村墟,皆落釜底。岩腰峰峰罗列,如儿孙然,故曰千峰顶。”其峰海1695米,孤峰俊秀,山势挺拔,一峰突起,群峰伏拜,大有唯我独尊之势。西南部峭壁如削,北为陡坡,仅东部山脊上有一条鸟道蜿蜒而上,可通山顶。其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小尖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山腰有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证明了这里自远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山上建庙的历史也应该非常久远,但是由于资料的缺失,现在已经无法说出确切的建庙年月。据现存资料推测,最迟在明末清初山上就已有庙宇,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碑文记载,当初峰顶建有玄武大殿,殿宇为无梁殿,琉璃坡脊。庙中的主神是玄武大帝,山上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山顶原庙宇大门石柱上铭刻有楹联“道本真通,总摄灵源归静穆;魔凭武伏,还将生气寓威严”,横批为“叠秀云天”。清乾隆十三年(1748)僧人照全来做住持,慢慢增建了佛殿,特别是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云峰寺的高僧肇庆到山上来做住持,他和他的徒弟普璋、徒孙达功、达路,在玄武殿后建起了千佛阁,并经过十年的建设,把小尖山道观改建成了一座道、佛两教并存共荣的寺庙。

以后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寺庙还进行过几次重修,但玄武殿始终处于中心,玄武大帝,即祖师爷,一直是广大信徒祭拜的主神。

现存宗教建筑,从东向西而上,依次有佛光殿、灵官殿、千佛禅院、小南顶等,主体建筑均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整石根基,青砖垒墙,坡瓦琉璃,青砖墁院,条石蹬梯。山顶主庙为一进三院,建有祖师殿、千佛阁、玉皇殿、财神殿、龙王殿、关帝殿、娘娘殿、观音殿、药王殿等佛道建筑。这些殿宇由东往西,节节登高,院与院间落差一节房高。整个建筑群随山就势,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整个尖山顶,从山下各个方向望去,都像一把太师椅,煞是神奇。

山上除佛道庙宇之外,还有知青林、接腰洞、谷子洞、仙人桥、长寿石、清神泉等景观。

小尖山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险、峻、奇、灵。

险:即地势险,如锥似剑,直刺云天;阁楼高悬,玉宇凌空。特别是春秋阁、小南顶、凌云梯等处,凌空直下,令人胆颤心惊。古人曾赞叹“奇峰托阁天下稀,挥毫万恨书无壁。

峻:即山峰峻秀,独领千峰。凭山远眺,重峦叠嶂似连天波涌,沟岭纵横如龙跃大海。古志曰“如海中岛屿,半隐烟波,如天外浮屠,高撑云汉。”清代邑内诗人延君寿诗云“朅来方外觅仙踪,乍上云间第一峰。”

奇:即景点奇。一如谷子洞,相传为建庙时存粮之所,洞顶有一小孔,可遂人所愿,往下流谷子。施工期间无需运粮,从谷子洞取粮做饭,不管多少人都可够吃,既不会多余,也不会断顿。工程完成后,谷子洞再不流谷,仅留下了一段神奇的故事。二如八卦井,山顶庙宇北墙外约十余米处,有一人工开凿的水井,井水清澈,常年不枯,无论多少人用,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谓“山有多高,水有多”,人称“清神泉”,饮之提神解渴,为尖山一绝。

灵:即尖山之上神仙灵。从古至今,香火鼎盛,有求必应。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尖山庙会,两省四县(山西、河南两省,阳城、沁水、垣曲、济源四县)的香客信众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香火缭绕、钟鼓齐鸣。个个虔诚礼拜,人人各遂所愿。

(文王小圣阳城文史)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