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提案精选

关于打造非遗旅游线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建议(第291号)

发布时间:2025-04-18 17:55:36

樊晋希子

多年来,总书记多次考察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传承情况,体现了党中央对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2021年文旅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即“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鼓励非遗特色景区发展”。这些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当前文旅融合趋势下,非遗的“异质性”极大地提高了旅游地的吸引力,同时旅游地也为非遗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传承场域。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用非遗旅游线路串联起我市优秀的文旅资源,有助于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助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培养、非遗宣传展示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各县(市、区)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非遗品牌,但在打造非遗主题线路,助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资源价值挖掘不足,创新驱动有待强化。非遗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旅游发展增量的挖掘不够,转化路径研究不足;部分打着非遗旗号的文化产品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

二、活化方式单一,集聚效应有待深化。目前我市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主要方式是在景区设立非遗展馆、开展非遗展演,方式单一、成效不够突出;现有非遗的文化空间利用不足,与周边景点缺乏联动协同,非遗旅游线路统筹规划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不够。

合力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有待具化。非遗旅游线路的打造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更需要调动起当地丰富的民营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和传承人等社会力量;非遗旅游路线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力度不大,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

为此建议:

1.挖掘非遗旅游资源价值,创新驱动文旅融合。一是建议组织专家团队对我市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市场价值的等进行科学评估,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非遗项目,为旅游路线设计提供依据。二是根据我市非遗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主题特色,打造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如围绕大阳钢针制作技艺、泽州打铁花习俗、泽州铁货制作技艺、九头十八匠传说等非遗项目,串联大阳古镇、司徒小镇、晋城博物馆形成联动,整合冶铁遗址、铁器工坊、铁艺博物馆,开发“打铁花”夜间演艺、铁器DIY体验项目,打造晋城冶铁文化之旅。围绕上党梆子、上党二簧、戏剧头盔制作技艺、上党剧琴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串联起古戏台、戏曲学校等,推出“戏曲研学游”,旅游旺季举办“上党梆子名家驻场演出”,推出脸谱绘制、戏剧头盔制作、戏曲片段学唱等非遗体验项目,打造晋城戏曲文化之旅;围绕皇城村重阳习俗、沁水柳氏清明祭祖、泽州中秋习俗、高平炎帝拜祖大典等民俗类非遗,以皇城相府、郭峪古城、柳氏民居、珏山、苏庄等景区为核心,串联起古民居、民俗博物馆、传统手工艺作坊等,复原传统婚俗、节庆仪式等,开设非遗集市,打造晋城民俗文化之旅。三是引入社会资本,联合文创企业、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具有晋城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旅游的附加值;鼓励景区开设“非遗直播间”,通过电商平台推广非遗产品,打造晋城文创品牌。

2.丰富非遗旅游活化形式,优化整合文旅资源。一方面将现有的非遗展馆、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研学基地、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文化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在条件成熟的景区如司徒小镇、大阳古镇、皇城相府等建设非遗主题街区,布局铁匠铺、戏曲茶楼等非遗互动项目,展现活态非遗;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古堡古民居周边开发非遗主题民宿,如铁艺工坊民俗、戏曲主题院落,提供非遗技艺体验、地方美食制作等特色服务。另一方面将丰富非遗旅游演艺产品,如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泽州四弦书、土沃老花鼓、打铁花等引入景区,在景区设置小型露天剧场,定时展演非遗,增强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

3.凝聚非遗旅游各方力量,协同构建文旅合作生态。一方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旅游开发,引导景区、旅行社、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研学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非遗旅游路线的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申请专项资金,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的基础上,规划非遗主题线路示范点,增设非遗旅游专线公交,优化景区标识系统,完善非遗旅游路线的基础设施。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