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高平黄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39号)
发布时间:2024-04-20 16:04:38
李慧
高平大黄梨是我市特有的水果品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隋朝时期就被皇室封为进贡珍品,当地现存百年以上的老黄梨树有6万余株。因黄梨富含熊果苷等多种功能性成分,清热止咳效果好,药用价值高,素有“开春黄梨当药吃,一个黄梨一副药”的美誉。2015年,高平大黄梨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高平市将大黄梨全产业链作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总结推广了老梨树提纯复壮、标准化种植技术,拨付专项资金引导加工企业、种植合作社挖掘历史渊源、传承传统加工技艺,努力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全市已扩种黄梨3.8万亩,在陈区、寺庄、野川、神农等十多个乡镇均有分布。高平市黄梨面积由小到大,栽培管理技术也逐渐规范,黄梨的产量、质量、产值也不断提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高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但是从当前高平黄梨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品种退化混杂,果实品质有待改良。高平大黄梨作为我市特有的地方性梨品种,由于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缺乏经常性的选择,放任自然生长,黄梨品种退化较为严重,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果园管理相对比较粗放,适用于当地黄梨生产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果品提质增效和产业健康发展。
二、保鲜技术缺乏,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千百年来,高平大黄梨在贮藏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果肉组织褐变的问题,使果实甜度降低、口感变差、绵而不脆、水分减少,不适宜食用,严重影响果品销售。
三、产品研发不足,产业链条有待延伸。一方面,高平市黄梨加工企业主要靠厦普赛尔公司和铁炉贡梨合作社的生产线,与全市黄梨产量相比其产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黄梨深加工产品单一,主要是黄梨汁、梨膏、梨片等,缺乏黄梨功能食品的开发,导致黄梨产业链条不发达,产品附加值不高。
四、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在高平大黄梨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壮劳动力逐渐减少,从事果园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加工、仓储、电商领域的人才更加稀缺,推动黄梨产业快速发展十分困难。
为此建议:
1.培育优良品种,规范栽培标准。加强与农业类科研院校合作,围绕“土、肥、水、气、枝、叶、果”等全方位开展梨园绿色生态栽培的试验示范,开发优良新品种;探索“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半托管联农带农管理模式,促进黄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完善仓储保鲜设施,延伸产品储存期。进行保鲜库建设升级,加快配套专用预冷设施建设,进行保温隔热、温湿度智能监测等升级改造,同时配备手动叉车、传送带、立体式货架等运输装卸设备,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
3.配套深加工生产线,提升黄梨附加值。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培育龙头产业,增设黄梨功能饮品生产线,扩大黄梨深加工产能,丰富黄梨产品。同时,加强产品研发,开发黄梨在中药养生、美容护肤方面的新功能。
4.加强黄梨技术培训学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办黄梨专业技术学习培训班,采用课堂学习+现场教学的方式,了解黄梨生长习性,掌握黄梨科学化种植技术,让果农有一技之长,实现果园技术化管理。组织开展电商相关知识培训,提升线上营销技能,拓展黄梨及黄梨产品的销售渠道。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