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提案精选

关于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第19号)

发布时间:2022-04-25 11:27:23

农工党晋城市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立与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及早补齐公共卫生人才发展滞后这块短板,已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对我市来讲也是如此,尤其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带来极大挑战,必须做到及时预警、准确识别、有效应对,建立专业化、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

一、当前我市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储备现状

(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制度保障

公共卫生长期以来“重治疗轻预防”,政府重视临床医学发展及高层人才培养,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则以间接投入为主。2014~2019年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从310万元下滑至158万元,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养在投入和产出阶段的不足。

(二)人才培养学科守旧,培养结构固化

由于医学院校中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多相互独立,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教学交叉较少,直接导致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基础研究能力强而应急管理能力弱,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本应互为辅助却明显脱节。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市公共卫生与预防亟需改变以往传统模式,转化为以人群科学、实验科学、信息科学、政策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模式。

(三)人才流失严重,应急能力不足

受执业环境、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公共卫生机构招人难,空编空岗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转岗比例高。目前我市疾控中心核定编制101个,实际在编84人,与国家要求110人比缺口26人;六个县级疾控机构核定编制208人,与国家要求282人比缺口74人,沁水、陵川两县人员短缺更严重。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缺乏高层次的组织、协调、指挥专业人员和现场流调专业人才。人才已成为制约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的重要障碍。

(四)人才素质偏低,高层人才匮乏

全市疾控系统硕士以上学历13人,占比15%,市级中心以本科学历为主,中级职称以上占比42%,各县级中心以大专学历为主,中级职称以上占比39.7%,社区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以本科学历为主,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职称以中初级为主。目前我市公共卫生机构在职人员551人,按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短缺率为65%,全科医生仅289人短缺率为16%,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均呈“倒三角”,且年龄40~50岁占比33.75%。同时雇佣大量临时工作为补充,进一步拉低了人力资源配置优势。

二、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公共卫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要主动对接高校、上挂进修分类培训,结合模拟与实战训练规划培养,重视模拟训练信息技术的利用,切实提高实战操作能力;全力培养有独立处方权的公共卫生医师及具有应急技能的基层医务人员;对于特殊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二)深化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制度改革

要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才培养纳入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深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事、薪酬、绩效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倾斜性激励性薪酬制度,采用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分类绩效考核办法,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调动人才积极性;在加大财政投入和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公共卫生机构开展部分有偿服务,收入用于专业人才奖励,提升行业荣誉感与使命感。

(三)构建“平战结合”的新时期人才流动机制。

要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疾控与医疗机构的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充分结合双方资源优势,着力业务融合、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搭建人员流动、疾病监测、科研培训、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和信息化大数据融通五大平台,共筑灵敏、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动态、连续的慢性病监测服务体系,协同、融合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先进、共享的实验室网络,推动实现疾控与医疗服务水平双促进,工作能力双提升。

(四)建立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长效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确立以预防为主、全程管理与“防、治、研”相结合的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决策机构,完善决策机制,建议聘任公共卫生专业人士担任应急顾问,参与拟定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制定,组织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调查和关键技术攻关,协助政府部门应对平息各类公共卫生风险事件。及时解决关键岗位人才的工作困难。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