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11-08 15:21:41

市政协委员、市乡村振兴中心副主任原粉娥反映: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我市建设集中安置点47个,共搬迁安置5577户16384人。“十四五”以来,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市持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进一步了解后续扶持情况,切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近期深入6个县的7个城镇安置区、9个农村安置点、10个后续发展项目和50余户搬迁家庭,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入户访谈、座谈研讨等方式,详细了解相关情况,查找问题症结,并提出工作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搬迁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还不够足。一是搬迁群众多来自偏远山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较为固化,文化层次相对偏低,参与技能培训、自主创业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搬迁群众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比全市低10.8个百分点。6个县的16个集中安置区,今年以来均多次组织就业培训,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仅有37.8%的人员参加培训。二是部分搬迁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调研了解,各地物业费收缴比例在60%-85%之间,卫生费收缴比例更低。一些后续扶持产业项目急需劳动力,搬迁群众却不愿意干。

(二)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受自然、区位、市场等因素影响,安置区配套产业结构单一,较大规模产业项目少。今年,各地新建的11个后续扶持项目,屋顶光伏项目6个,占55%;种养业项目4个,占到36%;加工类项目仅占9%,且没有深加工项目。二是安置区常住人口老弱儿童居多,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相对困难。三是搬迁后续产业普遍以种养业和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不够长,产品附加值较低,运营管理、产销对接、防范风险等相对薄弱。

(三)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有欠缺。全市47个安置点中,除11个敬老院模式的安置点外,32个安置点没有专属幼儿园,35个安置点没有专属小学,24个安置点没有专属卫生所,31个安置点没有专属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其主要是和所在地村(居)委共享使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安置区工作力量管理服务仍需加强。一是多个甚至数十个搬迁村迁入安置区,由迁入地属地管理,服务对象增加、工作量加大,社区管理承载能力不足,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和管理职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精细化管理还不到位,一些安置区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脱贫人口收入测算等工作不细致,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推动移风易俗、加强物业管理、调解矛盾纠纷等经验不足、办法不多。

(五)旧村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迁出村多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村庄,耕地细碎化、立地条件差,不利于以土地流转、全程托管等方式集约经营。对6个县调查了解,搬迁户近30%的耕地由亲朋近邻代耕代种甚至免费使用,搬迁群众基本没有收益。一些耕地实现了流转经营,但流转价格较低,多数每亩每年租金100-150元,有些地方仅为30-50元。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缺乏吸引力,旧村土地、林地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经济效益不高。

二、对策建议

(一)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开展易地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搬迁群众扶志教育,组织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引领感恩奋进新风尚。抓好针对性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发挥“头雁”效应,引领带动搬迁群众加快发展。

(二)大力培育发展后续扶持产业。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上聚焦聚力,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项目优先纳入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库。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推动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共建,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巩固提升一批、支持新建一批、盘活用好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推动帮扶车间良性发展。研究制定盘活搬迁旧村土地等资源的政策措施,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有力支撑产业发展。

(三)加快补齐安置区配套设施短板。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延伸覆盖安置区,重点推动邮政、金融、电信、燃气、电力等公共事业和商业网点、农贸市场等有效覆盖,实现安置区与城镇的深度融合。加快补齐安置区内配套设施短板,完善安置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配齐消防栓、蓄水池、微型消防站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管护,将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确权到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四)努力提升安置区治理服务水平。规范安置区组织管理机构,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员,选优配强干部,强化驻点帮扶。提升安置区“一站式”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常办业务“一门式”受理、转办和查询,加强和规范物业管理。压紧压实迁入地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解决好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问题。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整治违法乱纪、陈规陋习,确保安置社区和搬迁群众安定和谐。

(五)不断强化搬迁后扶资金要素保障。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区域,加大衔接资金、预算内相关专项投资、行业帮扶资金等的投入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安置区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和搬迁群众就业。落实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