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助力文旅康深度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06 16:43:32

市政协提案委主任陈会卿,市政协委员、市城市管理局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焦广文反映:近年来,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开放和利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起了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和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晋城是文物大市,文化遗产丰厚。全市各时期的文物总量多达676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密度为全国之最,在文物活化利用和文旅康融合发展方面仍需扬长补短快马加鞭。

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遗产资源分散,保护难度大。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统计,晋城市六县(市、区)古堡群现存数量为117处,这个数量仅仅是“三普”时期的古堡类型的古村统计数字。实际上,符合这一条件的村庄远远大于这个数,至少,目前我市获批的166个“中国传统村落”都应在其范围内。如果按照古寨堡(古村寨+古兵寨)来计算,目前,笔者走访和调查过的古寨堡总量为234处,大多数为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防御性砖石结构村寨堡,少数土石建筑年代更久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保护难度更大,如不加保护,古村落中的建筑以及依附在村庄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处于毁灭和濒临消亡的尴尬境地。

(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率不高,文旅融合不够。我市文化遗产丰厚,活化利用处于相对保守状态。大多数“国宝级”古建(文物),长期处于闲置和关闭状态。尽管市文物管理部门已经把府城玉皇庙和青莲寺两处国保文物单位列为古建艺术博物馆进行开放,但大多数诸如:崇明寺、游仙寺、定林寺、龙岩寺、南北吉祥寺、开化寺、白玉宫、铁佛寺、万寿宫、二仙庙、济渎庙等名胜古迹仍然处于“半关门”的保护状态,这些原有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场所,大都以防火、防盗和安全为由,限制“塑像”和对“信众”开放。千百年来香火旺盛,门庭若市的寺庙,被人为改变成了的“国保禁地”,实施“百村百院”工程的丈河、横河、浙水、松庙、卧龙山庄等也存在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文化资源挖掘展示不够,活化利用无从谈起,很难实现“文旅+”战略效应和康养发展新业态,更无法实现跨界多元融合新模式。

(三)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文物保护任重道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项提高地域文化知名度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大好利事,但我市目前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申遗工作中,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远远不足。媒体资料显示,2015年我市投入文保专项资金2000万(之后每年投入基本不变),相比南方文物比较少的地区而言投入明显不足。以安徽亳州为例,全市仅有8处国宝单位(我市73处),数量约为我市的九分之一,但2021年亳州市财政安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3000万元,由主管部门统筹用于我市重点历史街区及文物的保护、修缮、整治等工作;安排文化旅游年活动资金1613万元,支持开展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15项;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旅行社培育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九分之一的国宝单位,资金投入却超过我市的二倍有余。再比如,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3010处)不足我市的50%,每年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000万,投入却是我市的三倍之多,并率先对非国有文物养护作出补助。无论是在现有文物的保护上,还是古村落古建群的利用和抢救性维护上,都缺乏应有的资金和力度。

二、促进文物活化利用和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借势发力,强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

我市是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永久会场,应坚持高位推动,把文化强市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目标,作为推进晋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文物大市”的资源禀赋,完善晋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远景目标和阶段任务,整合全市文化、旅游领域各种资源,壮大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出台扶持政策,借助我市启动百家博物馆文化矩阵和康养产业发展大会这一契机,集中力量每年在全市各县区推进实施1—2个文化产业项目,以点带面、集成发展,着力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和体系的问题。

(二)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文旅产业按照筑巢引凤和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出台优惠政策,把我市现有分散的古玩市场同博物馆扩建项目以及炎帝陵文化广场等文化城所整合利用,引导我市文化企业有序入驻,做大做强文物古玩市场产业园区。大力招引外地文化企业投资兴业,构建完整的文化设计、加工、生产、宣传、销售全产业链,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促进各文化企业紧密对接、相互融合,催生新的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启动建设“煤炭文化”“古堡文化”“古建文化”“丝绸文化”“酒文化”等特色产业园区,把晋城的故事搬上荧幕、落到街头、写进书籍,让晋城的煤炭、丝绸、琉璃、黑陶、泥塑、刺绣、剪纸、脸谱、社火等特色文化走出博物馆和厂矿村庄,成为游乐场、图书馆和景区的体验项目和文娱产品,繁荣文化市场。

(三)加大力度,培植提升文化活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现有文物加大保护资金投入,改变“新建筑铺天盖地,古建筑闲置抛弃”的发展理念,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加大民间濒危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录制视频、访谈纪录等多种方式,对民间老艺人、老文化工作者进行走访,对文化遗产的过程要素进行全程记录和抢救性保存。同时,加大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文化产品的包装加工和输送。加大农村文化活动的扶持,对活跃在民间的文化组织予以扶持,提供必要的场地、道具和经费保障,鼓励支持他们经常性开展活动,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文化创新。重点扶持“上党梆子”“泽州铁器”“高平秧歌”“陵川古书”等非遗濒危项目的传承和延续,积极开展非遗进古堡、进古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建立地方非遗传习所和研究会,不断浓厚氛围、提升活力。

(四)多措并举,促进文旅康融合

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古村落保护、古建修复、生态恢复以及古树保护工程,深入挖掘提纯地域文化符号,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太行一号”风景线,整合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在每个县区集中打造1—2个文化旅游景区,充分吸纳地方各类特色文化项目,建立集文化展览研学、文艺表演欣赏、文旅产品展销、特色美食品尝为一体,集赏、学、游、购、品、娱各种元素,满足周边群众短线旅游需求的精品文化景区,打造有文化底蕴、有特色亮点、有乡愁回忆的内涵型景区,充分展现晋城文化精髓,彰显太行神韵和文化底蕴。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构建“文旅+农业+工业+生态+药材+康养”等跨界多元融合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综合效益的充分释放,从而减轻现代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压力,使晋城成为游客异地康养生活的最佳目的地。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