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协要闻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代表委员就全力打好民生改善持久战展开热议

发布时间:2025-02-28 10:29:27

对全市参加2026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个人缴费部分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资金由市级、县级各50%的比例负担;推进大数据智能教育,向学生精准推送个性化的“靶向作业”;试点“家庭病床”服务,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真正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安……

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结合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围绕民生方面的热点话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强保障补短板

织密扎牢健康网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本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以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为着力点,全力打造“晋心医保”服务品牌,先后推出了市域内医保服务“一体化通办”“承诺办”“码上办”“自助办”“午间不断档、下班延时办、节假日预约办、全年不打烊”等多项医保经办“微改革”,以“小切口”服务保障“大民生”,有力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但是,逐年提高的医保缴费标准增大了群众的经济压力,挫伤了缴费积极性。

市人大代表张松涛认为,连年上调的居民医保福利,本质上是彻底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让部分年轻人产生了自己身体健康不需要参保,只为老人、小孩或身体有病的人员缴纳的侥幸心理,进而导致出现选择性参保的现象。对此,张松涛建议,对参加2026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个人缴费部分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群众经济负担,降低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市人大代表王连山进一步提出了免除农村80岁以上老人医疗保险费的建议,他说,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农村老人在晚年生病时也能坦然走进医院,没有为儿女增加负担的负罪感,花小钱办大事,社会影响深远,民意反映会更好。

去年,市医保局以医保驿站为抓手,通过多种途径,将符合条件的1744家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确保医保报销服务“村村通”,实现了群众小病不出村。但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县域外就医比例较高,医保资金存在地区间、医疗机构间分配不均问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不争事实。为此,市人大代表王霞提出了推进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促进县域分级诊疗的建议。她说,小病不出村,大病还是需要到县里、市里、省里就诊的,这种转诊存在医保“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突出问题,甚至还可能引发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过度医疗的行为。因此,将医保基金的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转变为“按人头付费”,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医疗行为,同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良性格局,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进而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扩内涵提质量

奏响教育强市新乐章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数智时代教育的变革势不可挡,对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市人大代表周光天佑建议,推进大数据智能教育,打破传统作业模式、题海战术等所提供的共性练习,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错题,向学生精准推送个性化的“靶向作业”,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智慧作业可从日常学习、考前复习、考后总结三个层面进行探路,从学生日常纸质教辅、试卷和作业中的错题,提供举一反三题集,归纳总结薄弱知识点,为“减负”提供破局新路径,让智能教育大数据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带来新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引发许多不良的后果。”市人大代表苏红平建议,各中小学校要切实加强阵地建设,实现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流程和长效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起以校领导、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教师分层负责、各司其职又协调配合的教育实践机制;加强课程建设,通过校园心理剧本、主题班会、健康主题教育、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形成德心融合的心理健康活动样态;积极推进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者结合,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氛围。

拓新途辟新径

优质养老助安康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5.1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9%,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4.16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21%,且以年均6.9%的速度递增,老龄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面对日益高涨的老年人口,我市养老服务业存在专业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均衡、智慧化程度弱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

市人大代表黄攀峰认为,通过系统性改革和政策创新,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刻不容缓。他建议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团队详细调查我市养老服务的现状,为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持;要扩容提质,实施“城乡养老设施全覆盖”工程,新增养老床位,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要建立“养老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试点“家庭病床”服务,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真正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安。

市人大代表李振宁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此,他建议在城市规划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范围,鼓励利用社区闲置房屋、公共场地等资源,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整合社区医疗、康复、养老等资源,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并增加心理慰藉、文化教育、智能服务等功能区域,让老年人在社区中享受到更加便捷、舒适、专业的养老服务。(栗晋波)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