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8-21 10:05:51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争当全省能源革命排头兵的领跑者,按照政协晋城市委员会2020年度协商计划安排,2020年5—6月,由市政协崔守安副主席带队,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县(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和企业,对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我市煤炭资源丰富,全市949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含煤面积达4654.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49.05%),煤炭资源储量为458.8亿吨,查明资源储量293亿吨,主要可采煤层为3#、9#、15#煤层,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272亿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山西的二分之一。优越的资源禀赋催生了晋城煤炭行业蓬勃发展,煤炭业成为我市的主要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分布有3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11家,120—300万吨煤炭企业29家,煤矿125座,年生产能力15270万吨。全市洗选煤场共计307家,年洗选能力2.09亿吨。煤矿井下瓦斯抽采22.22亿立方米,利用量13.25亿立方米。2019年我市原煤产量11107.2万吨,煤炭销售11108.4万吨。

近年来,我市煤炭行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产业优势,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有序推进煤炭减量置换和减量重组,加快先进产能建设,推动煤炭产业走“减、优、绿”之路,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煤炭产业新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积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制定出台《晋城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晋城市煤矿减量重组工作推进方案》,细化分解减量重组目标任务,明晰方案编制、分类处置、修订上报工作流程、时间节点和时序进度,引导各类矿井按照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实施减量重组;积极组织协调市直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减量重组与相关矿业权重叠问题,已完成60万吨/年以下煤矿减量重组或关闭退出方案的上报工作,推进减量重组,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85万吨。在化解产能的基础上,推动同区域、同主体积极建设配煤中心,坚持适销对路,丰富煤炭产品品种,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构建由市场决定的煤炭价格机制,使煤炭价格更加能够反映煤炭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二)加快推进智能化煤矿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优质产能释放保供应的意见要求,重点推进项目建设,抓住中央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推进煤矿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向智能化开采发展,着力提升煤炭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打造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新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晋城基础电信企业与寺河、长平煤矿及兰花科创等多家企业开展技术交流,达成合作意向,制定了5G+智能矿山等多项建设方案,启动了煤矿5G基站建设及智能化矿井技术研发。

(三)着力推动煤炭绿色开采。统筹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针对性地选择在不同开采条件、不同煤种、不同煤层特征的煤矿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在满足区域环境容量前提下,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如晋煤集团成庄煤矿秉持“安全、环保、人文、效益”发展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重点治理和利用矿井水、煤泥、煤矸石和瓦斯,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矿井水处理率、矿井水回用率、矿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到100%。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5%,沉陷土地治理率达到92.9%,水土流失治理率完全达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做到了矿中有园、园中有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四)积极推广新技术、探索新途径。坚持科技创新,全面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不断提高采区回采率。如兰花科创唐安煤矿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使采区回采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7%。加强煤层预抽瓦斯利用,瓦斯发电利用量逐年提高。沁水和瑞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瓦斯发电,注重科技创新,先后获得6项软件发明,2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共计上网电量12亿度,营业收入6亿元。创新煤炭推广方式,加强山西优煤易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优资汇网络平台+线下渠道”方式,实现坑口交付,线上线下融合,开辟晋城无烟煤市场推广模式;坚持绿色循环发展,促进煤矸石转化利用,煤矸石制砖规模不断扩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量大与产值低的矛盾凸显。目前,我市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5270万吨。2018年我市原煤产量10227万吨,销售收入865.35亿元,2019年产量达11107.2万吨,销售收入836.3亿元,产量增长8.6%,而产值却降幅3.3%。按照到2025年全市煤炭产量控制在1.1亿吨的目标,我市煤炭产量现已经达到上限,今后依靠产量增长拉动产值增长已没有空间。然而,目前我市一些新矿还正在批复建设,如郑庄、龙湾2座400万吨/年矿井取得国家局核准批复,车寨150万吨/年项目初设取得省局批复,煤炭发展“天花板”的风险正在日趋增大。另外,洗选煤行业供需失衡,洗选产能严重过剩。全市洗选煤场共计307家,年洗选能力2.09亿吨,洗选产能与煤矿产能不相匹配。

(二)绿色智能开采程度不高。一是单井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全市煤矿平均单井规模118万吨/年,比全省少52万吨/年,还有20座6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占比达16%,抗风险能力低。全市煤矿虽然实现了机械化开采,但未完全实现掘进机械化,10%的煤矿仍使用传统的炮掘,掘锚一体机、连采机仅在个别大型矿井使用,先进产能占比亟需提高。二是新工艺新技术仍有推广空间。“沿空留巷”采煤工艺技术已在全市范围内领先全省有效推广,有效解决了煤炭工业长期面临的“安全、资源回收和开采成本”三个突出问题,但仍有扩大推广的空间。三是企业运转资金不足。受疫情和当前煤炭市场下滑影响,企业运转资金面临困难,制约了煤炭智能开采的发展。

(三)铁路运输能力严重滞后。我市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从目前的运力和长远的发展看,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公转铁”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煤炭外运面临着运输瓶颈约束,途径我市的太焦铁路运力严重饱和,侯月铁路运力充分挖掘不够,地方铁路专用线建设进程缓慢,无法满足我市煤炭铁路外运的需求,公路运输给我市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严重制约了煤炭行业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

(四)煤矸石治理与利用存在困难。煤矸石井下充填开采技术难度大,回填成本高,工作推进缓慢;受土地利用政策限制影响,煤矸石堆场批建困难,部分煤矿即将陷入煤矸石无处堆放的困境;煤矸石利用有待进一步拓展,相关优惠政策少,制约了煤矸石的有效利用。

(五)煤炭产业链延伸不够。煤化工产业发展不充分,高端产品短缺,低端产品过剩,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仍然需要破解;煤炭行业相关产业和产品发育不充分,煤炭市场仍以原煤销售为主渠道,煤炭利用仍以传统的洗选、加工和型煤制造为主,深加工转化项目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输煤变输电、燃煤机组低排放、现代煤化工、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等项目进展缓慢,煤炭利用方式有待创新。

(六)科技创新不足。我市煤炭科研机构力量薄弱,煤炭领域科技与产业不相协同,与国家、省重点研发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对接不够,重大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方面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对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建议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战略和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煤炭走“减、优、绿”之路,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煤炭领域的改革力度。一是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制,成立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专门机构,统筹谋划和推进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二是成立区域性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平台,研究解决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技术研发、市场准入、投资管理、节能环保、土地置换、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为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强对外开放,强化合作交流。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加强与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加强煤炭产销合作,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清洁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建立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二)深入推进煤炭“减、优、绿”,科学规划发展布局。按照我市区域内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进一步优化开发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通过不断提升煤炭产业集约高效化水平,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合理,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一是坚持去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有机统一。运用市场化、法制化办法,淘汰关闭一批、减量重组一批、依规核减一批煤矿,有序退出过剩产能。同时,通过实施减量置换、兼并重组、产能核增、减人提效等方式建设符合先进产能标准的煤矿,坚决防止低水平盲目扩大煤炭生产。充分利用好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积极推进我市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支持经济效益差且扭亏无望的煤矿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煤矿有序退出,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逐步达到2/3。二是积极推广应用煤矿矸石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有效解决煤矿“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压煤难题。大力推广应用“110”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工艺,研究探索老旧矿井、老旧采区弃置资源复采回收技术,延长稀缺3#煤资源开采年限。三是做好煤质普查工作,建立晋城地区煤质数据库,摸清晋城地区煤质分布情况和煤炭产品品级,推进煤炭行业“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科学发展。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将5G技术全面引入智能煤矿建设,推动煤炭开采由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打造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新模式,建设一批智能矿山和智能综采工作面,全力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强统筹谋划,加大煤炭产业链延伸。一是坚持煤电结合、煤运结合、煤化结合,鼓励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或交叉持股,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和协同上中下游产业增长极,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形成煤炭资源加工聚焦区,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转化,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稳步发展。二是坚持大型燃煤锅炉排放控制和中小燃煤锅炉、窑炉、散烧煤排放治理并重,加大优质3#煤炭块的推广使用,按照环保政策要求,在民用和新型锅炉领域推广使用高效洁净改性型煤,开展“清洁煤+环保炉具”试点工作。三是加快全市煤化工产业提质改造。对传统煤化工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对清洁高效煤气化、煤基新材料加工、煤化工与关联产业多元耦合、节能环保综合利用等项目加以推进。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发展,逐步进行加氢站建设,并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四是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进一步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坚持“总量控制、减量置换、环保优先、市场淘汰”的原则,淘汰落后过剩洗选产能,实施洗选煤设施升级改造,开展井下选煤厂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洗选煤企业先进产能占比和装备水平,提高全市原煤入洗率,大力发展高精度煤炭洗选加工,实现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促进全市煤炭洗选行业产业升级,实现规范发展。五是建设区域煤炭优质化配送中心、现代化煤炭物流园区和储配煤中心,科学规划建设全密闭煤炭优质化加工和配送中心,通过采用选煤、配送、型煤、水煤桨等先进的煤炭优质化加工技术,提高、优化煤炭质量,实现煤炭精细化加工配送。六是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积极探索“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推进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快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切实做好节能环保。一是建设生态友好矿区。编制矿区生态修复试验区建设方案,按照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落实采矿企业矿区环境治理责任,加大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等生态修复治理,大力开展矿区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二是积极推进煤矸回填矿井和综合利用。以煤矸石井下充填开采为抓手,推动煤矸石等废弃物不出井和地面矸石返井充填,逐步加大资源回收比例,减少环境污染。建议在我市城乡建设中大力推广使用煤矸石砖等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三是加大“公转铁”步伐,加快推进东大、郑庄、里必和龙湾专用铁路建设,提升煤炭外运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煤炭外运量中铁路承担比例提高到75%,基本形成煤炭运输以铁路为主的格局。

(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破解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发展难题。一是加强我市煤炭科研工作。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健全完善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示范机制,着力破解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产业化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障碍。二是加大煤炭重点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设立重大能源科技攻关基金,对承担我市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重大攻关和重大任务的企业予以支持;出台科研经费奖励制度,对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给予奖励;在每年的科研项目申报指南中,科研经费对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给予一定倾斜。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快培养技术研发、产业管理、国际合作、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构建科学、开放、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四是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联盟。支持煤炭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共建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集中力量攻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建立市场化机制促进先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应用,有效推动我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奋力夺取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胜利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