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9-12-16 11:28:39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2009年10月中下旬,由金德祥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文教委、文史委组织文艺、社科、新闻出版和体育界的政协委员,就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旅游文物局、市体育局四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范围内,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行情况和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组织情况进行了调研。10月13日,委员们听取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文物局、广播电视局、体育局四个职能部门关于我市公共文化工作情况的汇报,视察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市级公共文化工作机构。之后,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听取了各县(市、区)政府关于公共文化工作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了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室的工作;召开了县(市、区)和乡镇两级公共文化工作座谈会,听取了社会各界关于公共文化工作的意见。召集四个文化管理部门和建设、土地、规划部门的领导同志,就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协商核实。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文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的公共文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市级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导、以县(市、区)乡两级公共文化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和村级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的公共文化工作新格局。

1、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公共文化是维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正当权益。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群众正当的公共文化权益被剥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与计划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公共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削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工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公共文化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工作体系建设步伐,公共文化工作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公共文化工作,每年都要召开全市性的文化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公共文化工作,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与公共文化有关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主要的有《晋城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市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解决偏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看电视难工程实施意见》等。这些方针政策的出台,为我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文化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借助国家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东风,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我市是在原晋城县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建设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市后,先后建设了市博物馆、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文体宫等公共文化设施。2009年,市群众艺术馆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办公楼租赁搬迁至新市西街1858号楼,办公场地由原来的增加至。

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沁水县、陵川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内装修,预计年底即可交付使用;阳城县图书馆已列入县级重点工程,馆址已经选定;高平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已完成立项奠基工作,年内即可动工修建。

乡镇综合文化站。我市城区有1镇7办,目前7个办事处都已建起综合文化站。各县(市)共有74个乡镇,其中有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债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将享受到国家、省、市财政配套的32万元建设资金,其余未列入国债建设项目的4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将按照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市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晋市办发2009年7号)文件精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市财政投入10万元、县财政配套10万元,确保到“十一五”末达到省颁标准。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今年9月28日,市政府在文化宫广场举行乡镇综合文化站颁牌和设备配发仪式,为已建成的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5万元的设备。

村级(社区)文化室。村级(社区)文化室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是直接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日常工作机构。截止2008年末,我市城区78个社区67个村,共有文化活动室118个、图书阅览室111个、体育活动室114个;各县(市)农村共建成822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占全部行政村的35%,其中泽州县150个、高平市200个、阳城县222个、沁水县150个、陵川县200个。

广播电视设施。截止2009年底,全市20户以上的村庄全部通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5万户。截止6月底,数字电视已覆盖市区,全市总用户达到59830户。转播台、微波站数字化改造成功,传输质量功能大大增强。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完成,中央一套、七套电视节目和一套广播节目在全市覆盖率达98%。广电网站全方位直播。新闻发布厅和无线发射基地建设已经竣工。

体育场馆设施。到2008年底,我市体育场馆设施达到2599个,总面积238.,人均场地,提前两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末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的目标。2006年至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和省市体育局累计投资1850余万元,资助全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其中,中央三部委投资600万元资助以上的场地200个,省财政厅、体育局投资322万元援建的太行革命老区陵川县新农村建设体育场地322个,市体育局投资140万元资助农村体育场地96个。乡村两级体育场地建设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对健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基层文化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基层文化重点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搞好重点工作建设,对于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在基层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文化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全称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国家将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服务广大农村居民的一项公共文化工程,是由市(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共同参与的一项公共文化工程,其投资,主要由国家承担。截止今年3月,阳城县支中心已经建成;城区已经建成8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全市共建成村级站点530个,其中阳城县380个、陵川县150个。另外,高平、沁水两个县级支中心在建;城区49个、泽州100个、高平100个、沁水100个、陵川100个村级站点在建。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是国家从解决农村居民读书难的角度资助的一项惠民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文件规定,其投资,以上的房舍和4个以上的书柜(架)由各村配套解决,所需书籍由省、市、县三级按照3:3:4的比例解决。2007年以来,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68个,今年还将有800个行政村参加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

农村电影放映。“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要求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仅2007年和2008年两年,就在农村放映电影52000余场。

4、文化遗产工作成绩显著。我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全市的公共文化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

文物保护方面。近年来,我市争取到的文物维修资金,连同自己的1000万元,共计32446.1万元,维修53处。其中,市局直属单位1500万元,维修2处;泽州县14688万元,维修30处;高平市1660万元,维修6处;阳城县6921万元,维修6处;陵川县1149.1万元,维修5处;沁水县6528万元,维修4处。省保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看护人员的误工补助,每人每年由300元提高到3600元。这些措施,减少了重点文物的损毁面,调动了文物看护人员的积极性。

文物普查方面。2007年9月至今年8月底,我市共落实文物普查经费367万元,普查文物5257处,平均每县(市、区)876处,新发现率74.4%,覆盖率83.7%,普查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普查进度名列全省第一。年底,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将顺利结束,将会为城乡规划和基本建设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文博事业方面。我市共有博物馆8个,其中国有博物馆6个、非国有博物馆2个,晋城博物馆已免费向社会开放。目前,全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98698件,2008年共接待观众45.76万人次,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近年来,我市共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7个项目列入省级, 58个项目列入市级。吉抓住、马正瑞、黄一宝、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等六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阳城县皇城村和泽州县珏山成功申报山西省传统节日重阳节、中秋节保护示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正式出版,《晋城民间传说》、《晋城民俗》、《晋城面塑》也将成书出版。

5、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公共文化机构的组织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踊跃参与下,社会文化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格局。近年来,在市区先后举办的大型活动有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八音会擂台赛、社会优秀文艺节目调演、民间工艺精品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协助相关县区举办了首届秧歌舞蹈大赛、柳宗元文化节、炎帝陵祭祀大典、金秋红叶节、皇城相府全国优秀书画展等。今年夏天,从5月22日至10月4日,市群众艺术馆和城区、泽州县文化馆,在凤西广场、物茂广场、文体宫广场、七星广场同时举办广场公益文化活动,三馆专职文化辅导员免费为广大市民辅导中老年集体舞、秧歌舞、扇子舞、健身舞,每天参加2000多人。市体育局趁全民健身日设立的东风,举办了太极拳、气功、健美操、体育舞蹈、筷子舞等表演活动,举办了国民体质检测车测试活动,举办了小学生轮滑比赛、毽球比赛、趣味游戏比赛、家庭运动会比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交相辉映,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遍及城乡。这些活动,将晋城市的公共文化活动推向高潮,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我市公共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公共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量,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总的来说,是投入少、欠账多、建设不够,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公共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工作是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全面,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件,文化建设是软件,人的物质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公共文化工作怎么也排不到应有的位置。有的认为,公共文化工作最主要的功能是服务,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没有认识到公共文化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各项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这两种倾向,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影响公共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198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我市原建和新建的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均达不到规范标准。按照城乡环境保护部、国家体委1986年11月29日联合颁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我市居民小区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和占地比例目前均达不到规定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市各县(市)已建成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占全部乡镇的57%;共建成822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占全部行政村的35%。其余没有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乡镇政府基本上靠县(市)财政吃饭,行政村基本上是空壳行政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即使有上级政府的资助,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任务,也是非常困难的。此外,我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蚕桑丝绸、生铁冶铸等传统手工业独步古今,又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专业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对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3、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系统内部的管理规范,二是公共文化系统与其它社会组织的管理规范。公共文化系统内部管理规范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问题,二是上下级文化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员问题,普遍反映,编制过少,市管县改革已经20多年了,文化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但人员编制仍然停留在1985年定编的基础上,专业人才缺乏,各事业单位没有人员进入的基本标准,人员老化现象严重;各县(市、区)广播电视局的人员编制执行的还是广播局时的人员编制,事业发展了,人员编制没有增加,无法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公共文化系统与其它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方面的问题,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个:一是公共文化部门与城建部门在广场管理上的协调问题,公共文化在好多情况下表现为广场文化,在市区,广场由城建部门管理,公共文化活动与广场管理协调不好,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今年5月22日至10月4日,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城区、泽州县文体局在市区四个广场组织公共文化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10月4日后,由于文化部门与城建部门在广场使用问题上没有协调好,凤西广场周围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公共文化工作与城建规划工作的关系问题,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新建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由城建规划部门规划建设,据城区政府反映,我市近年来新建的居民小区基本没有规划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秀水苑的公共文化用房被开发商出售给个人,经交涉,在物业办公楼的五楼调整了几间房子,不便于公共文化的开展。城区文化馆和图书馆位于华街广场北侧的黄金地段,文化馆只有一间训练厅和二间办公室160平方米,图书馆建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南堂庙里,馆内藏书7.5万册,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除7间书库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筑外,其余房屋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两馆均不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城区政府想在原址上重建,规划部门将此地段规划为商业用房,无法建设,对城区公共文化工作的开展影响巨大。四是公共文化工作与村民自治工作的关系问题,村级公共文化工作是村民自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保护是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许多地方,包括一些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没有比较好地融入村民自治工作中去。

4、公共文化投入机制不够畅达。公共文化是以公共财政作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公共财政资金及时顺畅拨付,是保证公共文化工作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的精神,城市房地产开发要按1%的比例提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用,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县(市、区)两级都还没有开征此项专项基金,严重影响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建设。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很快,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文物维修经费5年来没有增加,影响文博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单位办公经费普遍过紧,有的县区除人头经费外,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到现在为止,我市还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

5、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古代泽州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在泽州城及其周围地区,有许多文化遗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遗产,是我们晋城最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提高我市文化品味,促进我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其它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对泽州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少应有的认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覆灭的危险。据城区政府反映,应由城区管理的文化遗产四至不清,与市里权属不明,文化遗产的安全问题无从谈起。程颢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任晋城县令期间开办乡学,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遗址古书院,由于煤炭采掘,地基下陷,部分历史建筑受到破坏。毕振姬是我市清代唯一可称得上思想家的历史人物,是西北地理学派的代表,他的书房和祠堂屋顶已经塌陷,需尽快组织抢救。马骏是我市民国时期的爱国人士,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比较大的成就,他的故居在民国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目前仍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毕振姬和马骏的故居都没有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古书院虽然列入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范围但保护力度不够,如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会对我市的文化建设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已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的文物古建,特别是省级以上文物古建,有的还没有成立保护单位,对我市文化遗产工作影响很大。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工作的意见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我市的公共文化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坚持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工作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的努力。

为进一步搞好我市的公共文化工作,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1、加强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公共文化工作是文化工作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做好公共文化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各级政府和公共文化工作机构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加强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有序、合力推进”的公共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公共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必须顺应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按照均衡服务的原则,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必须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公共文化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建设具有晋城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要把公共文化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要把公共文化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范围,把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

2、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规划工作。我市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市的,建市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许多边远山区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走出大山,逐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市区和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城建规模急速发展,边远山区的人口越来越少。当前进行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要顺应城市化发展潮流,做好服务机构建设的规划工作。市区、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及其周围地区新修建的居民小区,要预留修建公共文化设施;已建成的居民小区,没有公共文化设施的,要通过旧城改造或其它方式进行调整。要以建制镇为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规划社区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规划建设,推动城市化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按照文化低保的模式搞好建设规划工作。人口稀少且呈机械流出态势的边远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流动服务为主。要通过机构建设规划工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是做好公共文化工作的基础。当前,国家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全局出发,正在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性的大好机遇,把我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好。要从全市公共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搞好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晋城大剧院、档案馆、美术馆、晋城学院图文信息中心和中小学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主动争取上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切实做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合理确定设施建设规模,防止设施闲置浪费。要做好公共文化的流动服务工作,丰富边远山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根据我市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加强专业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工作,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4、构建多元公共文化投入机制。一定的经济保障是公共文化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公共文化工作的经济保障,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经费和正常的工作经费,这两方面经费的来源,国家都有明确的政策,我们要按照国家的政策,积极筹措。列入国债建设项目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要积极努力,争取早日落实;没有列入国债建设项目的,市里已有必要的补助,各县(市、区)要做好配套资金的安排工作。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电影放映、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重点工程,资金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安排,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落实。公共文化工作的人头经费、设施维护费和日常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尽早落实国家关于从城建建设中提取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用的规定,为城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用提供稳定的来源。要制定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的政策,并将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城镇已建成居民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增加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做好市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所在县(市、区)保护经费的财政转移支付工作。要制定政策,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公共文化建设事业。

5、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我市全面铺开,我们要抓住改革契机,为公共文化工作提供较好的体制环境。要构建统一高效有序的公共文化工作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要以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为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人员进入退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能。要根据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共文化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要加强对一般历史建筑物的管理工作,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我市省保以上文物古建众多的特点,在文物古建密集的地区建立联保机制,确保文物古建安全。要合理划定市区文物古建重点保护单位的四至范围,明确市政府和城区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权属责任。要建立公共文化工作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党和国家公共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通过服务项目购买制度,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做好学校、机关等公共单位文化资源对社会开放的工作,把这些资源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6、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日常工作。公共文化服务的日常事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问题。日常事务工作做不好,人民群众就享受不到改革建设的文化成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就会落空。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三项工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文化活动中心的组织工作;市、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的培训指导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机构建立、人员编制、设施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转的良好机制,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009.12〕晋城市政协五届二十次常委会议文件(3)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城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晋城市云祥大数据科技运营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1036号

电话:(0356)2198401

地址:晋城市凤台西街289号市政府办公大楼2层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